创业勿闯政策“雷区”

创业勿闯政策“雷区”

创业是一个开拓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应该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还是抢跑市场、一往无前,冒点风险来换取先机,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这里指的风险往往是和政策有关。当一些新的商机、新的业态出现的时候,市场往往先于政策的监管。在起跑和监管政策出台之间,会有一个缓冲的区间。与其将之称为灰色地带,倒不如叫试错空间。

最近引人关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办法》)出台,意味着P2P创业者们的试错空间正式关闭。新办法划出了“12条红线”,如今市场上的平台或多或少都曾触碰过并从中得利,但以后就要按“规矩”来了。

可以说,近年来国内所出现的数千个P2P网贷平台都属于“抢跑者”之列。

此前笔者接触过一个东莞的P2P平台,他们去年已经平稳运营了一年,今年全面向国内多个城市扩张。这个平台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模式,今年在国内很多城市设点,布局线下的P2P理财业务,他们还因这一模式的成功而获奖。

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直到新的监管办法出台,对线下的业务划出了“红线”。

《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开展业务。

以上规定可作这样的直白解读: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不能通过互联网以外的途径开展投资交易,也就是不能有线下的业务开展,这相当于说,所有的线下理财门店都是非法的。

于是,这家平台原本领先于别人的业务,却因为后至的政策,反而成了拖累经营表现的负担。

同样的状况频频出现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广为人知的是广电总局对于电视盒子和互联网电视的管控,让很多原本把故事说得非常漂亮的公司,陷入了政策“雷区”,只能承担相应的损失。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仅有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是远远不够的。公司的团队必须要有对于相关业务领域的政策和法务方面的人才,好在事情发生之前有预警和解决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司在开展创新业务的同时,不至于闯进政策的“雷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