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省科技实现“七个突破”

2015年江西省科技实现“七个突破”

2015年江西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为抓手,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七个突破”: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预计全年总产值有望超过7000亿元。二是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新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建有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达114家,萍乡环保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三是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新获批赣州、萍乡、丰城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新增农作物新品种30个,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稻谷达1295.2 公斤。四是专利综合实力取得重要突破。全国排名从22位上升到19位。1-10月,累计专利授权突破18000件,同比增长68.8%,增幅位列全国第三,预计全年授权2万件以上。五是国家科技奖励取得重要突破。六是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抚州、赣州、吉安获批国家级高新区,使江西省国家级高新区位列中部并列第一。获批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江西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七是对外合作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中科院(江西)移动医疗暨分子影像创新研究院,实现中国科学院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获批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现了江西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这是记者今天从该省科技厅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获悉的。

一年来,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攻克了四门纯电动乘用车、高效浮选锂云母产业化技术、25年长期抗PID的280-285W多晶组件、智能硅衬底LED大灯、72V 250A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农业领域共安排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3项、资金2500万元,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油菜、辣椒等农作物新品种(组合)近30个。深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超级稻高光效群体结构调控等10项技术攻关研究,创新集成江西双季稻持续丰产节水节肥技术模式7套。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1111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组成171个特派团,对接89个县(市、区)41个农业产业,开展科技服务3372人次,联系龙头企业434家,提供技术指导658项。

抓好社发和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全面完成了“鄱阳湖科考”,建设山江湖工程试验示范基地17个。全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达114家,培育企业32家。通过示范企业带动,共增加节能减排研发经费27.25亿元,开发应用新技术579项、新产品747个,获得专利997项,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54个,累计节约标准煤6.56亿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2.16亿元。实施科技项目342个,突破一批民生技术。华东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大宗中药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项目开发的功能食品11种、新药2种,申请专利43项,修订了20种药材质量标准,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10余万亩。

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1158件,占申请总量比重46.5%;授权量8255件,占比50.9%,增幅分别达52.3%和65.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过半,标志着全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牢固确立。已培育7个专利过千的园区和5家专利过千的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今年新增359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千家,达1095家。新增重点新产品682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788项。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突破达到5103.17亿元; 实现增加值1261.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1%。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7000亿元。上半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0.5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全省平台建设发展步伐加快。新增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江西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增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现江西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全省国家级研发平台达14个。新组建18个省重点实验室和4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135个、223个。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新增入网仪器507台(套),新增入网单位10家。全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共有入网仪器4953台(套),仪器总价值24.9亿元;入网单位250家,网站访问达36.88万人次。

科技协同创新体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8家科技协同创新体企业自身投资8.5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68亿元,引导比达1:6。共吸引德国Meta发动机、杭州容立医药、上海酷蓝电子等境内外关联企业52家。吸引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22家;已组建研发团队45个,已到位研发人员804人;已实施研发项目112个,突破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43项;已形成新产品40个、新装备11套、新工艺37条;获得专利61项;形成企业自主品牌73个。科技协同创新体成果产业化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9亿元。

产业特色基地取得突破,抚州、赣州、吉安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至此,江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数达到7家,总体数量全国第六,中部第一;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全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3家。建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0个,大学科技园6个,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个。新获批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增至7个。新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建有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5个。

科技成果转化有声有色,积极推进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先后召开了江西“创新创业、科技惠民”、赣西经济转型升级(宜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强省(樟树)等四场网上成果对接会,共征集科技项目2393项,其中处于中试及产业化阶段的成果529项,同时还邀请到124所高校、研究机构,144位专家到场参与在线对接。对接会共达成意向521次,吸引了9万余位访客。

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全省科技人员试点科研院所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共176项,金额3045.19万元,预计产生经济效益为2.19亿元。已有32人离岗创新创业,24人在岗创新创业,领办创办企业共14家。做好进口仪器采购及免税服务工作。共对497台(套)进口的设备17520.47万元进行了免税。继续完善和落实了高新技术企业和加计扣除税收减免政策。

推进科技担保业务模式创新,探索合作融资担保、订单融资担保、担保换期权等新型担保业务模式。全年共受理担保业务60余单,新增担保科技企业32家,在保金额2亿元,在保余额达2.3-2.8亿元,较上年增长10%。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科技厅首期安排2000万元建立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鹰潭、赣州、上饶等4个设区市和瑞金市建立总额2000多万元地方配套科贷补偿金。知识产权局与银监会出台相应政策,在省专利专项资金中列支专利权质押融资资助资金。积极推进科技创业投资。安排江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8000万元,用于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设立江西省创东方科技创业投资中心,募集资金达1.93亿元。

全省14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园区企业突破24000家,提供技术服务突破57000项,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培育科技型企业2156家,引进国际及港澳台合作项目66项,导入技术1201项。建立科技孵化器21家,成立江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新确定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3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47人,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8个。10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1111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组成171个特派团,对接89个县(市、区)41个农业产业,开展科技服务3372人次,培训技术人员8743人,覆盖水稻面积1240.79万亩、油茶404.2万亩、茶叶62.87万亩。

抓好科技合作基地,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了科技部的认定,实现了该省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零的突破。新认定了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级联合研究中心和2个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这些平台促成我省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52所高校开展63项科技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