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全球创新链 广州正融入全球创新网

嵌入全球创新链 广州正融入全球创新网

2016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上,全球最大的3D打印蝶形壳体艺术作品《蝶变广州》展出。(资料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为众多中小科创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平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权达摄

在国家、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广州正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加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建设,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科技创新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新动力就转向哪里。”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宏伟愿景引发全国人大代表们的热议,并踊跃支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创新企业与高校之间要打通“通道”;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则建言,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规划要对标美国硅谷。

“在公司发展的困难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雪中送炭’……只想在这里继续做大做强。”讨论从北京延至广州,创业者和境内外专家们同样心系本土的科技创新前景,各以亲身经历述说感怀与关切。

街坊两会

创业者:

切身体会政策带来的红利

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庆文,毕业后就开始创业。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在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资源,吴庆文专注于青少年科教产品的开发及相关技术服务,至今已拥有4个专利,还有3个专利正在申请中。如今,他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3人团队发展到十多人的团队,产品十分多元化,2016年还成为广州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吴庆文告诉记者,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既是因为团队的探索与努力,也得益于广州的资源、氛围及政府营造的环境。

“广州高校林立,高校里的老师、研究人员甚至大学生,都是企业发展技术的资源。比如我们企业,就是借助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及科研组,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进行产品化、产业化。”

吴庆文还表示,最近两年来,广州的创新创业氛围明显加强,许多师弟师妹都希望尝试创业,也很愿意加入创业团队。“现在广州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给了大学生许多机会。”

近几年,创业者更是切身体会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吴庆文说,广东、广州的科技政策及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很多支持。“这些年来,广州在支持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上更是出台了整套完善的政策。去年,我们企业就成为广州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政策及资金上都得到扶持。”

公司创始人:

我们带着“开发区基因”成长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袁先生,对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曲折深有体会。他还记得,2008年年底,他和同伴组成的团队回国创业时,只是一个10人小团队,整整三年,没有卖出过一件产品,没有赚过一分钱。“这是生物科技行业产品的周期特点,也和我们早期埋头实验、力求产品更优质不无关系。”幸好在公司发展的困难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雪中送炭”,提供了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并免去三年的租金,还实施了多项配套资金政策,帮助迈普公司渡过难关。袁先生说,广州开发区的企业筹建、行政审批、政策兑现等软硬件都很拿得出手,该区把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全面实施制造强区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首选之地。迈普公司是带着“开发区基因”成长的,只想在这里继续做大做强。

袁先生总结说,处于创新创业浪潮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容易,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同时对包括人才、场地、设备、市场等要素的要求都比较高,本身发展就充满挑战。“但是科技企业也具有高回报的特点,能够为国家解决重要的技术问题,对国家很重要。因此,我建议广州市对于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给予更大的弹性,要‘接地气’,政策环境要能支持创新,后期执行更要真正到位。”

台湾专家:

带团队来广州“孵化”梦想

随着广州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不仅吸引本土大学毕业生踏上科技创新创业之路,也吸引了不少专家来到广州,从台湾来到广州发展的超算专家叶政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叶政晟是台湾成功大学超级电脑研究中心首席顾问与研究员。去年1月,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成为当中的一个孵化项目,其后正式成立了广州高能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依托广州“天河二号”超算中心等平台资源,为广州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微超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服务。

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都是广州、中国乃至世界大力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都离不开“大计算”。广州的超算项目,同样可以延伸出一条产业链。叶政晟介绍, “天河二号”有几万个计算节点,如果要同时驾驭这些节点的“并行计算”,难度很高,因此,自己的服务团队专门基于“天河二号”,提供“微小超算”服务,降低使用超算服务的技术门槛。

与大数据运算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产业是数据的“变现”。叶政晟提出,数据要转化为经济价值,需要建构“知识经济平台”。这一平台应该涵盖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两方面,通过平台的有效运营,积累各领域的应用知识,对巨量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并开创出新颖的商业模式。他期待,广州能打造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平台,将商业领域、模型与分析领域以及数据工程领域的专家集合到一起,组成分析研究团队,为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提出解决方案。

代表声音:创新土壤好,底气潜力足

向晓梅:校企之间可搞订单式研发

谈到广州在创新发展上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广州原有产业有很好的基础,新兴产业也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广州有丰富且集中的高校科研资源。

另一方面,广州的创新和创业环境更是不错。首先,广州的医疗、教育等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其次,在国内的大城市中,广州空气质量不错,房价也非常稳定;再次,在硬件方面,广州已形成立体式交通网络,航运、航空、轨道交通等可以辐射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还有不得不提的是,广州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个适合创业、创新发展的包容文化氛围,这很适合经济开放发展。

广州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向晓梅表示,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她为天河区近年来在创新发展上取得的成果点赞。“天河区不仅有中央CBD,还有中小型孵化器,整个天河就是个大孵化器”,在大中小微创新科技企业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广州可搭建契合各层次企业需求点的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资金来源,从而实现创新发展中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三链一体融合”。

如今,广州的高校集聚着大量的创新科技成果,为了更好地让科研成果向企业发展转化,向晓梅认为,创新企业与高校之间要打通“通道”,创新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共享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从而实现校企之间“订单式研发”,在解决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后,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向晓梅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方便校企合作的平台可由政府主导搭建。为打造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还要有国际化理念,通过枢纽型城市的优势,集聚国内外的人才、资源,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换。通过平台建设和政策引导,向晓梅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国际龙头企业将总部落户广州,打造总部经济,也会有更多35岁以下的年轻创业者首选到广州发展。

刘伟: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双创基地

扎根广州天河的全国人大代表、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CEO刘伟表示,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创新的热潮愈演愈烈。广州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将加快创新动力的转换,实体经济得以大力发展,有助构建高端、高质的产业体系。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者,刘伟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要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双创基地,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奖励和补助政策,落实促进创新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支持科技人员到双创基地创新创业,调动企业参与双创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技术双向转化。

三、集中力量确定在哪些产业领域重点发力,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并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在细分领域建设双创基地。

广州是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三大节点城市之一,市场活跃,城市功能完善,创业氛围浓厚,具备发展“互联网+”的良好条件。此外,琶洲背后连通的是珠三角广袤的制造业腹地和商贸流通市场,一旦能够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加之毗邻港澳,必将把珠三角的资源引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大范围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创新本属于市场行为,由企业来供给、市场去调节。因此,政府只需要提供稳定、易于执行的基本创新的支持政策即可,切实转变思维方式,重点扮演规范市场环境的角色,逐步减少对各个创新领域的干涉。

路径明确:创新能力全面跃升

汇聚科技巨头和一流研发机构

欲在世界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广州正在加速优化其创新土壤。建设优质创新载体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创新板块,广州通过“一园多区”的错位发展模式,形成点(载体)、线(走廊)、面(枢纽)相结合的创新空间和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的“矩阵”由此成型。

创新土壤的不断优化,加速了国内外科技巨头和一流研发机构的汇聚。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微信等互联网巨头已经纷纷抢滩进驻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仅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就落户了三星通信研究院、卡尔蔡司研究院等一批跨国研发机构,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也入驻发展;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研究院”“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亦落户于此。

80%后补助确保效率

一系列为市场“松绑”的举措,是培育“土壤”的关键。那么,如何松绑?敬畏市场,遵循市场,是广州一直以来所信奉的原则。作为一个小政府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广州市在政策设计和日常管理服务中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相对于行政干预,“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成为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调。

有例子可以佐证。广州市科创委提出了两个80%的政策,即财政科技资金里面有80%是后补助,从而确保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起码80%是有效率的。而所谓的后补助,指的是由企业、创业者先做研发活动,一旦有了投入之后,政府才会投入。事实上,这是全国力度最大的研发投入后补助的政策,仅2015年的研发投入后补助就接近1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衡量科研项目的成败与否,“不问政府问市场”是广州市政府的观点所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州经验,全国表率

全国两会大幕拉开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撰文介绍了广汽的成功故事:传祺首款产品自2010年底上市以来,销量从2011年的1.7万辆到去年突破19万辆;产品上市不到三年就实现盈利;2016年上半年,在国内乘用车销量环比下降13.4%的环境下,以创新为市场切入点,1月到5月以高达183%的快速增长,领跑中国车市。

“问题同样是:怎么做到的?答案依然在于‘创新’。”文章介绍,从最初50人的研发人员,到2500人的研发队伍,广汽传祺依靠人才优势,已具备了同时开发多款世界级水平整车的能力和新能源前沿技术的研发,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获得多项专利认证。

文章最后指出,“的确,‘品质’,才是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中,中国制造最需要提升的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州经验,可以成为全国之表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