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107位创业者“体检”:他们没你想的那么累

沪上107位创业者“体检”:他们没你想的那么累

创新创业热潮中,创业者众,但人们关于创业和创业者的认知,大都被那些充满着激情与梦想光环的明星创业者故事影响着,对于一线创业者真正的工作状况和精神状态,却知之甚少。

在复旦大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博士看来,理想化、英雄化的“创业观”既不符合实际,也存在不少弊端。为此,他带领一个本科生团队,对复旦大学周边107位创业者的“状态”和“累点”,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

这些一手数据揭示了什么?对上海“双创”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启示?《解放周一》专访了孙金云博士。

真相

他们没你想的那么累

解放周一:你们这次的调研对象,选择了杨浦创业苗圃、InnoSpace和创新工场三家创业孵化机构的107位创业者。这背后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这107片“树叶”,可以反映出整个“森林”的面貌吗?

孙金云:我们当时选择这些创业者作为样本,有这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他们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必须具有创新性,跟别人不一样。或者是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或者是用一种创新的技术、产品、模式,去建立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他们所从事的业务必须有一定的壁垒。“创新”和“壁垒”,两者缺一不可。

现在有些人认为,摆一个小摊,加盟一家便利店,也是创业。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不能算。如果你在淘宝上开一个小店,却有一套完整的设计理念,有区别于其他人的设计和工艺,那就属于我们认可的创业者。

其次,在整个上海,杨浦区作为一个创业的集散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第三,我们所选的这几个孵化器中的创业者,要能够覆盖到创业的整个过程。

创业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创业者,他们的心态前后会有变化。如果只是选择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者作为调研对象,极可能他们都尚且属于只有一点想法、没有多少动作的创业者。这就没有代表性了。

解放周一:调查揭示,这些创业者真实的工作状况和精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孙金云:从最后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些创业企业,大部分是最近三年成立的。他们的创业者,主要是以“85后”为主的高学历人群,中间有80%以上具备本科甚至更高学历。当然,这和我们的创业氛围主要是近两年兴起的有关,和我们选取复旦大学周边进行调研也有一定关系。创业者男女比例为六四开。

工作时间方面,有59.8%的创业者每日工作时间在8-10小时,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比例为11%;每月工作日加班在7天以上的比例为17%,有33%的创业者每月工作日加班天数在3天以下;每个月周末从不加班的占到18%,加班1-2天的占32%,几乎周末每天都在加班的占到13%。

换言之,和我们惯常的想象不同,大部分创业者并没有比普通的打工者忙多少。只有少部分创业者,大概在10%左右,确实非常非常忙。他们才是真正的“5+2、白加黑”,每周工作七天、不分白天黑夜。至于这10%最忙的创业者是否就是创业最成功的,我们这次所收集的数据未能予以证明,以后可以进一步调研。

工作压力方面,从每日睡眠时间的统计结果来看,一旦创业,就别想再睡懒觉。有22%的创业者长期保持熬夜的习惯,但一半以上的创业者基本上不会熬夜。

在精神压力方面,我们考察了来自多个角度的压力: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来自上司的工作压力、来自客户的工作压力、来自家庭的埋怨和不理解、来自社会的偏见、生活压力。结果发现,创业环境对创业者压力的影响巨大。最大的压力竟然来自生活,以房价物价高为主要体现。而我们原先一直以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市场和竞争。

解放周一:您用了“竟然”两个字。有不少该报告的读者评价说,“竟然”这些创业者并不是那么累!在一些一线城市,普通白领的加班时间都可能比有些创业者多。

孙金云:这大概就是一手数据的“力量”吧,证实我们的一些想象,又提示我们,哪些现实其实与想象并不一致。

释疑

最好的激励不是钱

解放周一:创业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累,是否说明现在的创业状态和心态都日趋日常化?

孙金云:创业并不是凭一时的激情就可以,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吃不喝24小时工作不休,你撑不了几天。尤其是那些连续创业者,他们虽然一直在“创业”这个轨道上,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我所接触的创业者来看,他们的精神状态还是比较轻松的。他们的放松来自多个方面。一个是他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比较放松。第二,他们的时间大多可以自由支配。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时间未必就少,但因为可以自己安排,精神上的感受是比较放松的。

不过,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差别在于,相对来讲,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是不清楚的。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你可以休假,可以将邮件设置为自动转发或者自动回复说“我休假了”。而创业者虽然工作的时间未必很长,但他们下班的时候、醒着的时候可能都在想这个事。说他们“24小时都在创业”也不过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整个操心的程度不一样。

解放周一: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这次调查是否有比较清晰的答案,对于创业者和他们的团队来说,最好的激励是什么?

孙金云:这是我们这次调研中比较重要的一块。

从结果来看,这些上海的创业者,年薪在十万元以下和十到十五万元之间的各占三分之一,并没有比打工有明显增加。但是,由于拥有原始股或者期权,在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他们对现在的收入并没有感到不满。

进一步的问询发现,只有4%的创业者是由于薪资水平高才来创业的。而另外三类动机几乎同样重要,它们分别是“发展前景较好”、“能更好地自我提升”,以及“能施展一技之长”。

我们还考察了创业者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创业的满意度。结果发现,表示自己所在公司员工之间“非常融洽”和“融洽”的,合计高达93%,没有人表示公司员工“不融洽”或“极不融洽”;对自己当下的精神状态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到66%,没有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这些结果都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道天地将法”五要素,对于所有创业团队中的领导者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如果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来支撑整个团队,你的队员真的可以保持那种高昂的斗志,愿意跟你生死与共。融洽的团队氛围,愉快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往往比当下的收入更能吸引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中。

启示

上海要打造好两个“齿轮”

解放周一:您刚才说,这一次的调研显示出,创业环境对创业者压力的影响巨大。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怎样评价它的创业环境是否足够好?基于目前的现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它变得更好?

孙金云:创新和创业是支撑一个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动机。所以,一个城市的创业环境是否足够好,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这个城市的创业活动繁荣程度是否与其经济体量相匹配。如果按照城市的经济体量来排序,上海在整个大陆地区可以排第一,北京第二。但如果从创业活动的繁荣程度或者活力来排序,我觉得依次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可能只能排到第四。

为什么两个排序不一致?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上海目前整个经济结构如何构成,这个结构是否支持创业活动。第二,在上海支持创业的这些要素当中,有哪些不够完善,可能导致了这个结果。

到2020年前,上海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这几大行业其实都具有极高的壁垒,不是普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可以随便进入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上海就缺少创业者提升的机会呢?也不是。环顾世界上那些优秀创业者较多的城市,他们未必所有要素都特别强,但该有的要素都有,且没有特别明显的缺陷。这就好比一系列齿轮咬合在一起运转,如果哪个齿轮动力特别强,整个系统就能转得更快。结合这一次的调研来看,上海可以从两个“齿轮”入手:真正优秀的创业者、真正优秀的营商环境。

真正优秀的创业者,至少应该有叛逆精神和挑战者的思维、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非常强大的抗打击能力。而我之前到一些创业孵化器去走访,好几位主管说到不大愿意招上海本地人作为合作伙伴。理由很多,但比较求稳、缺乏挑战常规的思维、衣食无忧以至于缺少艰苦拼搏的动力是被提及得最多的。这些方面要有所改变,恐怕要追溯到基础教育阶段对人的培养和锻炼上。光是能说、会想、不能做,无法成为优秀的创业者。

营商环境方面,上海除了参照美国的波士顿地区、硅谷,观察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也要打量离我们不远的深圳、杭州、合肥。比如深圳的开放和包容,尽管没有特别优秀的大学,却依然可以把其他地方的创新拿来为其所用。要好好看看杭州和合肥,如何由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腾飞孵化出一批创业型企业,进而又把整个创业生态圈孵化出来。

一个健康的创业生态圈,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创业企业,促进科技向商业转化,塑造地区的创业文化,对整个商业的影响力无远弗届。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是创业生态圈的终极价值所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