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油田探路:勇跳“高科技泥浆池”

百年油田探路:勇跳“高科技泥浆池”

在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同井注采工艺示范井现场,几位年龄稍大的院士专家,为了能够听清看清,特意绕到讲解人员身边,向上推着眼镜。“2030年我已101岁,我很希望看到油气产量当量达4500万吨,到时我一定要到大庆油田来祝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满怀希冀地说。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黑龙江省科技厅、中国石油集团科技管理部及大庆油田共同主办的“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研讨会在大庆油田召开。50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生产领域专家、油气生产企业负责人、高校学者齐聚一堂,就大庆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的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深入研讨。

靠科技、靠脑力挑战世界级难题

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4000万吨稳产12年以上,三元复合驱年产量突破400万吨……作为“全国标杆和旗帜”的大庆油田,经过50多年的开发,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23亿吨,当前主力油田采收率达52.8%,以其为代表的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备资源接替不足,持续高产稳产难度大增。

“新时期,我们虽不再需要体力上的‘跳泥浆池’,但更要靠科技、靠脑力,当面对挑战性难题时,要勇敢跳进‘高科技泥浆池’中。”“新时期铁人”王启民这样说。

针对大庆油田高含水现状,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带领团队,攻坚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同井注采,颠覆了传统的油井采出、水井注入的开采方式,通过对生产层的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将低含水的采出液举升至地面,将分离出的水回注到注入层,实现同一井筒内同时采出与注入、一井两用。

“过去采出的油98%的含水量,现在已降至70%多。”王德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新技术使大部分地下水不采到地面,在井下循环回注再利用,油井只采低含水油。这将大幅减少注入水的无效循环,解决原开采方式出现的大量地下水被采出、注入水无效循环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让“注水”油田“脉动”回来

“兼备经济和有效这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王德民院士提出的同井注采技术,将为大庆油田的发展赢得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在研讨会上评价道。该项技术有望使处于特高含水期的大庆油田有效延长经济开采期,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提高油田经济采收率。

通过水驱试验区17口井的先期试验,在产油量基本不变情况下,目前油井的产液量和含水大幅下降,与回注层相连通的52口油井已有37口井见到增液、增油、降含水的初步效果,井下管柱工作寿命最长已达311天。在中海油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张凤久看来,循环驱替、同井注采,这项全世界摸索了几十年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的第四次采油技术,有望见到光明。“在高含水油田开发中后期,新一代油气开发技术的攻关,将进一步丰富油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为实现大规模增加可动用储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说。

工业化应用水聚两驱深度挖潜技术、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技术、纳米新材料驱油技术、后油藏阶段综合开发技术、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大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华指着屏幕上的技术攻关部署介绍,“资源有限,科技无限”的标语背后,是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的壮志豪情。

近年来,大庆油田创新发展了4项配套技术,其中薄砂体精细找油技术使老探区增储10亿吨。预计2019年,大庆油田本土原油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45亿立方米,加上海外产量,油气产量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孙龙德说,虽然现在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快科技攻关步伐,就一定能够推动油气开发上水平,建设百年油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