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批科技型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更多“独角兽”将诞生

南京一批科技型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更多“独角兽”将诞生

投资界把创业10年左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称为“独角兽”企业。

在南京,有一批正在快速成长中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它们也许还称不上“独角兽”,但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有着成为“独角兽”的良好潜质。过去的一个月,记者先后探访了10家企业,了解它们的创业成长历程,探究其共性特征和未来走向。南京未来的“独角兽”,或许就将从这些科技型创业企业中诞生。

新兴领域创业,细分市场深耕,与国家产业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新与力,为中国年轻一代提供潮流时尚内容、商品和服务;汇通达,专门选择优质乡镇夫妻店作为会员店,致力于发展农村电商;福佑,深耕互联网卡车物流市场……

这批企业分布领域广泛,包括时尚潮流、农村电商、人工智能、二手车、新能源汽车、环保、大健康等。这些领域看似关联不大,但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新与力、汇通达、运满满、好享家、小视科技、福佑、车置宝等7家企业的创业领域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拥有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基因”;而越博动力、江南环保、金斯瑞,则是在新能源车、环保、大健康领域开拓。这批企业抓住了“互联网+”与新能源车、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契机,高度契合了国家、省、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不求大而全,专注小而精,是这些企业的共性。

“在创办福佑卡车之前,我曾经历过两次互联网创业尝试,最终总结出一个经验:一定要深耕一个行业,把细分市场做精做透。”福佑CEO单丹丹说,她大学毕业后在禄口机场货运中心从事空运业务,后来辞职创业,开发过游戏和网上预订桌位App,但结果都不理想。后来,她重回自己熟悉的物流行业,并邀请一位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合伙,打造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福佑卡车承运平台,公司终于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新与力的客户定位主要是面向16—28岁的人群以及30多岁的人群。“在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服务会越来越精细。阿里巴巴是大而全的平台,涵盖大众百货、潮流单品,而我们的YOHO!垂直精细,粉丝更具个性化。”新与力创始人梁超说。

在这些细分市场精心耕耘,这批企业有了令人欣喜的收获。

有核心技术,有新的模式,创新让他们走得更快更远

创业圈曾流行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从风口上摔下来的创业企业也不少。为什么有些创业企业生命短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独特先进的核心技术作支撑。光靠玩概念,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和击倒。

反观我们身边的这批成长型企业,它们或是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或是创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小视科技研发推出的全球首创人脸识别“静默活体技术”,可以一秒钟识别出“假脸”。该技术还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给每张人脸“贴标签”,告诉金融机构该客户信用的好坏,是否在多个平台有多头借贷的风险。目前,这项技术的应用已从金融拓展到更多领域,连滴滴快车司机每天上班,都通过这个技术验证身份,确认司机身份可靠,避免疲劳驾驶。

金斯瑞从事的是基因合成行业。他们击败一个个海外高手,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最大人工基因合成工厂。注重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是金斯瑞“突围”的重要因素之一。金斯瑞公司投资者关系与公共关系副总裁马志国介绍,他们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100多位博士、400多名硕士,每年还源源不断从全球招募顶尖人才。

而时尚潮流服饰销售、农村商品销售、物流等,原本都是传统行业,但是,这些企业涉足后,都结合市场痛点,利用互联网进行了经营模式的创新。汇通达总裁徐秀贤介绍,当初他们市场调研时发现,农村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主要依靠乡镇夫妻店。但这些店的经营模式都非常传统落后。于是,他们在全国首创“平台+乡镇店”农村电商模式,并从家电、农资、酒水、建材、新能源光伏等高体验、高物流、高售后要求的三高类商品切入,市场迅速铺到了得到开拓。

全身奔流着创新的“血液”,这些企业才能在市场上走得更快、更远。

创新创业政策助力,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一方“水土”养一方企业。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本地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从这批企业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有形的手”的强大推动力。

近年来,南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引进人才。这些都为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沃土。

“我当初留学回国选择在家乡南京创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的区位优势和创业环境更容易让企业迅速获得成长。”车置宝创始人兼CEO黄乐说。

小视科技创始人杨帆感慨,刚创业时,他们租的办公室80平方米都不到,甚至下雨天屋顶漏雨大家还要拿着脸盆接水。而此时,江宁高新园管委会的创投引导资金及时帮他们起跑,公司才成立一个月,天使轮投资就到账了,他们也搬进了条件更好的办公楼。

南京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首购首用”扶持政策,也让不少创业初期的企业获得了支持。在越博动力公司艰难的初创期,他们获得了这一政策的支持:2014年,有关方面决定在南京青奥会期间,用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连通各个会场的公共交通工具,越博获得了这批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订单。最终,这批产品顺利交付。正是这个“首单”,帮企业逐渐打开了市场,今年,公司产值预计将达到10亿元。

“前不久,南京又最新确定了‘4+4+1’主导产业,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分别要达到1000亿元和2000亿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我们有信心拥抱这个巨大的市场,分享新能源车产业的盛宴。”越博动力董事长李占江说,越博将向着3年内年销售突破50亿元、5年内突破100亿元的目标继续前行。

也许,南京更多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就将从这批企业中诞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