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有“助” 创业有“路”

就业有“助” 创业有“路”

去年以来,厦门市紧紧围绕“服务发展 服务民生 服务稳定”三大主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完善覆盖就业创业全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优化就业有“助”、创业有“路”的发展环境,让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发展成果,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打造政策超市 创业有帮扶

小故事A:“因为要照顾孩子,在小孩出生后不久,我便辞去原有工作。”厦门市湖里区金安社区居民陈晨告诉记者,成为全职太太后,家庭重担全靠当司机的丈夫三四千元的收入撑着,压力不小。最终,在社区的帮忙下,陈晨在小区里申办了一个报刊亭,卖卖报刊和体彩。后来又被认定为属于灵活就业,可以享受每个月700元左右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和每年一万元的创业无息贷款。“对经济困难的我来说,这些补贴无疑是雪中送炭。”陈晨说,“关键还能照顾孩子。”

“39万元资金到位,一来可以缓解公司的用工成本,二来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帮助很大。”日前,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叶双燕告诉记者,前不久,公司根据规定,申领到了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社保补差、招收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约39万元。

“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先后起草出台7份就业创业配套文件,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群体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精准施策促精准就业。”厦门市人社局就业创业促进处处长欧阳昌向介绍说,为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用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打造政策“超市”。这一“超市”综合采用各类政策工具,制定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等财税扶持政策,拓宽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政策创新引领就业创业。“我们一方面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欧阳昌向说,与此同时,当地还将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惠及困难人群,并加大在扩大创业扶持政策受益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延长补贴年限和降低政策享受门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据厦门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厦门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97笔,共计资金3.39亿元,财政贴息2213.73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扶持资金991.14万元,其中,创业场地补贴680.34万元,自主创业奖励261万元,创业带动就业奖励12.2万元,创业项目奖励37.6万元;对享受各类就业扶持政策的企业和个人,分别发放本市农村劳动力社保差额补助3.03亿元、劳务协作奖励金5542.45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4185.07万元、稳岗补贴2.35亿元、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21亿元。

善用大数据 供需巧匹配

小故事B:如愿以偿当上社工后,住在思明区嘉莲街道松柏社区的刘燕珠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跟松柏社区居委会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郑丽菊“汇报近况”。刘燕珠的这份工作,就是在郑丽菊的“精准帮扶”下找到的。

原来,得益于厦门市人社局打造的“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郑丽菊发现了本科毕业的刘燕珠赋闲在家的信息。走访入户后,郑丽菊就把刘燕珠希望能从事社区工作的要求录入到系统里,并推荐她到社区应聘。最终,刘燕珠顺利考到松柏社区任社区网格员,“多亏了这个平台,让我工作轻松多了”。郑丽菊说,在“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的帮助下,她已帮10多位居民找到了心仪的好工作。

“以前我得被动等居民上门求助,现在我可以主动出击了。”金安社区劳动保障站组长徐姣告诉记者,“精准就业帮扶平台”系统早已成为她的“得力助手”。依托该平台提供的本市户籍未就业人员名单,徐姣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入户走访调查登记,采集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信息,然后再通过系统与企业进行更精准的对接,进行二次就业推荐,对重点就业困难人群开展送岗位上门。

近年来,厦门把“精 细 实”作为就业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精准就业服务模式,推广湖里区试点建立的“112”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即对辖区的每名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每年至少上门走访1次,至少提供1种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进行2次岗位推荐。除了对辖区所有户籍居民逐户上门走访,精确了解失业人员数量及其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外,还逐一走访辖区用工企业,了解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为精准就业服务提供岗位资源,并按20%的比例随机抽查确认真实性。同时,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移动应用的智慧平台系统,通过平台实现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信息自动匹配。企业和居民只需要通过网站、微信等终端平台,输入需求,系统会据此自动筛选匹配,将招聘信息、求职信息、个人简历等相关资料及时推送给企业和居民,极大提高了就业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利用大数据,完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自画像’,可实施就业供需的精准智能匹配和双向主动推送。”欧阳昌向介绍说,自动筛选、精准匹配,能快速有效盘活人力资源。在他看来,当前企业用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要求信息仍然不太对称,所以精准分析和专业服务特别重要。“要了解他们的切实需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引导其顺利实现就业。”接下来,人社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在专业职业指导、精准帮扶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培训,发挥好桥梁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条件不成熟的特殊群体,将灵活性就业和公益性岗位送到他们手中,实现工作家庭两不误。

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厦门将进一步推动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工作,建设全市人力资源数据中心。以全市公安户籍人口数据为基础,与就业、社保和教育等部门数据比对,对16岁—60岁的劳动力人口进行精准划分、分析,建立常态化就业调查工作机制及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做到对全市人力资源状况“底数清、情况明”,实现对全市各类失业人员实施精准就业帮扶。

量身定制培训 提升见成效

小故事C:“在我接触的失业人员中,很多不是大龄失业人员,就是文化素质偏低,无一技之长,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徐姣说,要盘活这部分存量,最直接的办法还得靠“技能在手,饭碗不愁”。以她所在的金安社区来看,很多失业人员是家庭主妇,家庭困难又必须在家照顾孩子,因此社区目前主要的帮扶就是对他们开展插花、串珠、烘焙等各种特色培训,让这部分人可以在家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社区居民康伶俐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就近上班,在徐姣的推荐下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育婴师培训,最后到附近的幼儿园当了一名保育员。能顾家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康伶俐充满感激。

“这份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和带孩子不冲突。”从去年8月份起,待业在家6年的李川燕有了一份新工作——莲花五村垃圾分类监督员。不过,这已经是街道为李川燕推荐的第N份工作。

“我们可提供的工作,往往和失业人员要求有一定差距。”嘉莲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林斐昂道出了自己的困扰:虽然他们定期走访辖区160多家企业,但企业可提供的再就业岗位大多是保安、保姆、钟点工等,工种很有限,层级也比较低,“牵线”成功的比例还是不高。“辖区待就业的2000多人中,仅不到一半的人成功介绍就业。”林斐昂说。当地统计数据则说得更为直白:思明区仍有近3万的本地失业人员无法被有效盘活。

“即便是电焊工,每家企业的具体要求都会不同。”欧阳昌向表示,他们也在研究“分类培训”制度,做好培训对象的需求摸底,开展区分性、针对性培训。比如,文化水平不高、就业(创业)技能缺乏的,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再开展相匹配的技能培训。此外,围绕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加紧建立与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协作机制,精心挑选行业和重点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

接下来,厦门市人社局将探索建立一体化工作理念,把就业服务和人社系统的技能培训、企业用工、劳动关系等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落实“一企一策”政策,居民就业、企业用工需要什么培训,就办什么班,培训结束前组织相关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到培训班进行推介招聘,尽量实现结业即就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