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金让“孵化器”更暖

创新基金让“孵化器”更暖

22日,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正式成立,海淀出台“创新发展16条”,以提升中关村创新发展效率和能级,更好地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据悉,“创新发展16条”提出,海淀区每年将安排近20亿的专项资金,助力创新发展。形成1000亿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新京报 1月23日)

“孵化器”,原是指人工孵化禽蛋的设备。后引申至经济领域,就是在企业创办初期或者企业遇到瓶颈时,提供资金、管理、资源、策划等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做大或转型。以“3×100”计划为依托,聚焦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种子企业,计划3年内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新增6家以上百亿企业。1000亿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无疑让“孵化器”更暖。

孵化器在时代发展的当下,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87年中国便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1999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南京民营创业中心。从全国范围来看,投、管、孵理念,在创新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创新基金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启动了全速开展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此次“创新16条”的亮点之一,是积极构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新型城市形态。海淀将通过组建规模100亿元的空间更新基金,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尽快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势必让所有人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让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质是人才驱动。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科技战略专家、法律财务管理专家等重点群体,培养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在培养、用好、吸引人才上下功夫,就能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队伍。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真正激发出创新热情、凝聚起创新能量。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事实上,在《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已然从公平竞争环境、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激励成果转化、高效科研体系、培养人才机制、推动开放创新、政策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务。创新者要有“爬北坡”的勇气,管理者更要有给创新者“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信心。创新创业就能提升效率和能级。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正如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在人类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只能是创新之路。再看1000亿创新基金,相信只要落实到位,定能为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催生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高端人才就业实现“双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