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小微企业吃上“营养餐”

中关村小微企业吃上“营养餐”

假如一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高达500余万元,20万元的补贴能管多大用?

“一年补贴20万,意味着我们在某个领域就能多聘请一位有2到3年工作经验、一本高校毕业背景的熟练技术人才。多一名研发人员,对公司研发进度的推动有很大意义。”对于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红岸水滴科技公司研发负责人冷哲算了一笔账。

普惠支持:精准加速小微企业创新

《管理办法》规定,对企业上一年度研发费用的补助标准为,企业上一年研发费用总额在10万元—100万元的,按支出额的5%给予补助;企业上一年研发费用总额高于(含)100万元、不足500万元的,按照每家10万元给予补助;企业上一年研发费用总额高于(含)500万元的,按照每家20万元给予补助。

对于这一政策,中关村管委会创新服务处处长闫颖表示,《管理办法》在北京市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投入的基础上,瞄准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投入中的“痛点”和“堵点”,精准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国科赛思联合创始人齐敏用“雪中送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作为科技企业群体中的‘婴幼儿’,我们非常欢迎这顿‘营养餐’。”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赤东看来,“《管理办法》很接地气,研发费用范围十分贴合企业实际,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日常研发经费支出,也包括当年形成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支出和委托外单位开展研发的经费支出。”

激发活力:引导企业跨越“死亡谷”

“创业第一年,主要精力在研发上,我们当年收入只有区区几万元,几乎是纯投入,到第二年才有了起色,可研发投入也在猛增。”冷哲告诉记者。对不少中小微科技企业来说,刚刚创立的阶段,往往最难熬。

“真正的科研创新是孤独的,投入大、风险大。为了鼓励大家敢于投入,帮助企业熬过还没形成稳定现金流的时期,我们推出了这一政策,引导企业以科技创新的方式跨越‘死亡谷’。”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翁啟文透露了这一管理办法出台的初衷。

数据显示,中关村成立5年(含)以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占中关村企业总数的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3年均在9%左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少中关村的独角兽企业如商汤科技、寒武纪等都是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个群体成长起来的。

记者发现,与目前国内现有关于企业研发费用的扶持政策相比,中关村新出台的《管理办法》支持标准和门槛更低,企业“获得感”更强。比如《管理办法》规定,凡是有研发投入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都可以根据上一年研发费用支出额度直接申请,大大提高了政策支持的普惠性。而此前财政部等多部门推出的相关政策,则需要企业已经形成收入,才能享受到相应支持。又比如,采用“线上申报,线下审核”申报流程,企业只需提交完整材料后,符合条件即可迅速获得资金补贴。

“除了给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研发补助,中关村还将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库,开展‘前沿企业挖掘与支持工作’,探索优质项目发现机制,对创新企业后续的技术研发、融资、业务拓展等,提供信用背书和更多的服务,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培育更多的未来独角兽企业。”翁啟文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