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所高校将聚“惠”赴科技盛宴

300所高校将聚“惠”赴科技盛宴

产与学之间,如何打破藩篱促进融合,怎样才能激发巨大动能实现创新共赢?5月24日—27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经信委及惠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称“中国科交会”)将在惠州举办,为产与学之间搭建深入融合的桥梁。

去年6月23日,首届科交会正在火热进行中。

当天中午,惠州鞋拍拍网络云商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政铨,与北京邮电大学团队签下了“北邮分布式暴恐视频识别引擎”项目,合作金额100万元。“这个技术解决了我们的关键制约问题,感觉这个合作是值得的。”一年过后,他告诉记者。

两天后,申政铨参加的首届科交会,交出了一份这样的成绩单——上万项高校科技成果、300所国内外高校、3000多家企业聚集惠州,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39.9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510亿元……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也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与中国科研最大“富矿”高校科技成果的一次剧烈碰撞。

“广东经济规模庞大,产业升级对成果转化有很大的需求,而全国的科研成果来广东转化落地,也为广东特别是惠州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对记者说。

如今,惠州又将进入科交会时间——即将于今年5月24日—27日在惠州举办的第二届科交会,又将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这对于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以及惠州科技创新发展来说,十分值得期待。

首届科交会惠州迎来首个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这些年多次造访广东,其中包括去年参加科交会并做主旨演讲。演讲完毕后,斯穆特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在这位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眼里,广东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效率并不比其他地方差,而惠州这座山水城市,也终将因科交会的落户成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增长极。

斯穆特对惠州的看好并没有停在口头上——随后,他在惠州硕贝德公司设立了该市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工作站。

去年的科交会,除了斯穆特,还有10多位中国两院院士,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300所海内外高校代表齐聚广东惠州。国内外知名高校领导、技术转移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济济一堂,为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路径献上了智慧盛宴。

上万个科技项目进场,十几场项目路演,参观人数达到2.4万人,8场“蓝火大讲堂”院士专场报告会,共有6600多人次“零距离”聆听院士高水平学术报告和最新科技成果推介……“这是惠州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回忆起一年前的这一幕,惠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此感慨。

今年的惠州,将迎来一场更庞大的科技盛宴——预计第二届科交会期间,约300所国内重点高校、港澳高校、海外高校的代表,广东省内和全国企业家与会,搭建合作平台,交流合作经验,创造合作机遇。

而这个规模更庞大的高校,又将为惠州乃至为广东、全国带来什么?是一个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问题。

逾450个新科技项目落地孵化创新产业链

广西大学博士梁立喆,去年带着石墨烯相关制备技术来到惠州。至今,他对当时的现场路演历历在目——他演讲完毕后,马上被现场的企业人士团团围住询问了很多技术问题。

“企业很有市场敏感性,听完我的演讲后,看到了技术商机。”梁立喆告诉记者,即使首届科交会已经闭幕多日,他依然会接到一些询问技术合作的电话。这让他深感产学研合作的巨大空间。

在惠州市科技局负责人的印象中,展会那3天的场面,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各个高校展区、路演厅都挤满了企业人员,稍晚点到场,坐的位置都没有。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有多强烈。”他说。

这位科技局负责人翻开去年的工作总结,一串数据至今依然让他激动和骄傲——

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绝大部分留在广东转化。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87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6%和62%,惠州企业成为签约最多的群体。而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510亿元。

记者梳理了参展、签约的项目发现,这些项目,囊括了智能装备、大数据与通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等当前最热门的新技术、新科技。这些项目的落地,对正在打造智造高地的惠州乃至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广东来说,都是一股强大的新力量。

今年的第二届科交会,盛况更为可期。

记者获悉,到目前为止,包括大数据与通讯、精准医疗、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等领域,科交会官网展示的科技成果已超过8000项。

此外,届时还将重点发布100项路演项目,以及100项相关城市及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对此,惠州市德赛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姜捷表示期待:“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让企业能够更快地将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化、市场化”。

诺奖得主的建言正在成为现实

“惠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建更多的大学。”虽然斯穆特此前并不常到惠州,但谈起对广东和惠州的看法时,却一语中的。

这句话,正是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也正在大力推进的方向。

实际上,通过去年首届科交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便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总投资350亿元,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22所“985”“211”高校已同意入驻。今年,有3所高校有望率先入驻。

去年10月,惠州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

这个基地,包括国际教育学院、科技园以及智慧社区等部分,其中的国际教育学院包括国际大数据学院、国际人工智能学院等多个国际学院;科技园则将依托哈工大学科团队和校属高新技术企业,与惠州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

今年2月,又迎来了新的喜讯——惠州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该名校将在工程、科技创新、生物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惠州开展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把海内外更多高校资源带到惠州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进驻,缺乏高校资源这块最困扰惠州创新发展的短板,正在快速补上。

“科交会的举办,拉开了惠州产学研大规模合作的序幕,也必将为惠州乃至广东在成果转化路上带来源源不断的‘核动力’。”华南理工大学节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闫军威对记者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