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成立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成果转化 团队最高可拿92%的转化收益

天津大学成立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成果转化 团队最高可拿92%的转化收益

在全国建立31个技术转移中心,2017年投入26亿多元搞科研,当年授权发明专利1192件,一年有200多项技术可推广;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从而跻身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是一组来自第二届科交会协办高校之一的天津大学的信息。在即将举行的第二届科交会期间,该校将签约入驻惠州的“潼湖·大学创新园”。

近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科交会深调研全媒体报道小组来到天津大学,了解该校如何推动科研大发展,并通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实力强投入大催生一批高端科技成果

推进成果转化,扎实的科研攻关是先决条件。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如今,天大已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该校尤以工科见长。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振铎介绍,天大有13名两院院士和大量科研人员,“十二五”以来,天大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科研经费超过25亿元,2017年接近27亿元,大约排名国内前十。大手笔投入获得了丰硕成果,以该校在SCI发表的论文为例,2012年为1100多篇,2017年则达到3587篇。

近年来,天津大学涌现了一系列尖端的科研成果。其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采用了最新混合推进技术,可持续工作30天左右,具备独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201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它不仅使我国能够得到更深层海域的剖面数据,还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此类设备的技术封锁。

天大的科研技术既可下深海,也可上九天。在我国研制的首款干线飞机C919上,就用到了天津大学团队研发的“飞机呼吸系统”。该系统运用了新型空气分配系统,让空气更加干净、新鲜、均匀。出风口采用了最新的设计,从机舱顶部和行李架侧面同时送风,不但加快了空气流动,还减少了乘客“冷热不均”的不适感。与主流传统大飞机相比,它可以使座舱内空气新鲜度提高20%,乘客的热舒适满意度从70%提升到接近90%。

在生物医药方面,天大教授元英进牵头负责的“真核生物酵母长染色体化学再造”项目,跻身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行列。该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清华大学相关科研团队一起,经5年多探索,完成了4条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的化学全合成。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我国因此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2017年,该校申请专利3178项,授权发明专利1192件,获得6项中国专利奖。记者了解到,仅考量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中国专利奖两个指标,天大2017年的数量就超过了不少地级市。

技术经纪人队伍专门做成果转化

众多的科研成果当然不仅仅用于申请专利或发表论文,它们更大的价值体还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那么,如何推动这些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成为天津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崔振铎介绍,目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成果转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更多地从内因上寻找。首先,技术能否转化,根本在于技术本身,要看它是不是真的结合了国民经济或企业需求。从现在的环境来说,社会和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

其次,要看有了应用目标以后,有没有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以往科技人员更关注的是争取经费,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申请专利或报奖。但是在应用领域,仅有这些远远达到不要求,最终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科研完成第一步之后,能不能走完第二步和第三步?也就是小试和中试等,这些环节是今后成果转化要着重加强的。

因此,近年来天大通过和各地合作,建设了一批异地研究院,它们除了基础研究之外,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做产业技术的研究,希望成为成果转化的出口,帮助一些比较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最终走向市场。

从2015年开始,天大成立了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现有将近20人,计划今后扩大到约100人的规模。他们专门做技术经纪的工作,做技术成熟度的评价、技术的对接推广等工作。比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他们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多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并提供参考意见对部分技术环节做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这样一来,科研人员就可以专心搞研究,而不必去跑企业和市场,“各管一块,专业人做专业事。”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2017年,该校出台了《天津大学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管理暂行办法》,为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松绑。同时,还出台了《天津大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根据该办法,在试行期内,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最高可获得成果转化净收入的92%。“这样的比例估计在全国高校里是最高的,大大激励了教师推进成果转化”,崔振铎说。

2017年,天津大学转化了44项技术,涉及经费672万元。但每年情况不一定,有的年份碰到有非常特别的技术成果,转化的额度也更大。比如,2015年王树新教授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技术转移,总共涉及4000万元。通过这项合作,相关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在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了更大的效益。天大则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很高的社会认可度,科研团队得到了锻炼,技术上得到了突破。因此,这种合作是多赢的。

建议多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对于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科交会,崔振铎充满期待。他介绍,天大在天津之外的地方有31个技术转移中心,很遗憾的是在广东还没有。当然,天大在广东和企业及高校已展开合作。他认为,传统的合作方式较多,新颖的方式如直接的技术转化、组建联合研究机构还比较少。希望以后的合作方式更多一些、机制上更灵活一些。

从天大来看,该校希望通过成果转化与惠州乃至广东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成果转化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广东的经济形势比较乐观。所以希望建立成果转化的渠道,探索和广东地方企业合作的模式。

惠州和天津,同样是滨海城市,同样有发达的石油化工产业。天津大学的化工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双方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

崔振铎介绍,天大的化工专业在国内最强,学校是“双一流”创建高校,化工是“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特别是在精馏、结晶两个方面的技术应用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两项合在一起总体上在国内覆盖了70%以上的份额。最近几年在煤化工、高能燃料方面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

天大如果在惠州开展产学研合作,首先会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学科,并结合地方的需求。通过合作可增强老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也希望解决当地的重大需求,使双方合作更长久。他认为,双方在化工领域的合作空间比较大,应该有合作机会。

如果说化工是天大传统的优势学科,电子信息则是目前正在重点发展的学科,而电子信息是惠州除石化产业之外的另一大支柱产业。双方在这方面也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近几年来,惠州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引进了一批高校建设科研基地,以弥补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崔振铎建议,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惠州应持续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搞研发。同时,要使好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向企业。比较好的途径之一是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根据当地企业和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校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在当地建立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实验室已有的技术,帮助它们尽快、尽可能好地走向市场,“要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崔振铎认为,惠州产业基础扎实,地理位置比较独特,靠近广州和深圳,而且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有机会和惠州合作。

对话

期待与惠州开展石化产业产学研合作

南方日报:天津大学是第二届科交会协办高校,这次会带多少项目参会?对大会有哪些期待?

崔振铎:第一届科交会举办时,我们选了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过来,也有一些单位和我们接触。今年,我们将带70多个项目参会。包括元英进副校长的真核生物酵母长染色体化学再造技术、明东的精准医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技术,以及一批人工智能装备、石油化工、大数据与通讯、精准医疗、微电子、海洋科学与工程、环保与新能源等领域的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成果转化和惠州乃至和广东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天大最强的化工领域,希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南方日报:您认为当前中国高校推进成果转化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崔振铎: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原先在国家政策方面是有限制的,因为它是国有资产。即使是以前有争议的时候,成果转移也在以各种形式做。只要成果能为社会或人类服务,就应该拿出来转化。近年来,随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国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并对成果转化收入的分配出台了指导意见,各个高校和机构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更细的规定。这些都只是外因,起刺激和鼓励作用。

在内因方面,要看高校的技术是不是足够先进,能不能实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有了相关的政策保障之后,希望更多高校教师关注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南方日报:近年来,天津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有怎样的典型案例?

崔振铎:2005年,学校机械学院的王树新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至今,该系统已升级到“妙手S”版本,可媲美国际顶尖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价格还更便宜。在成果转化时采取了与企业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的方式,既保留原先的研发力量,又借助企业保障后续的研发和量产。

2015年,山东某集团与天津大学签约,该集团为王树新教授微创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提供1000万元专利使用费及3000万元开发费,并在产业化、人才培养和专职科研队伍等方面开展合作,从而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