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行业有了“数据引擎”,“破纪录”便成了常态

当传统行业有了“数据引擎”,“破纪录”便成了常态

原来办理房产过户需要取3次号,在5个窗口办理,提交20余种资料,至少需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现在只需取1次号,在1个窗口办理,提交7种资料,半小时内即可完成。

七月初,山东省淄博市民韦慧珠的上述体验道出了数据介入传统行业带来的崭新变化。自从山东省对外推出《加快数据融合应用深化流程再造实施方案》之后,这种新场景在全省十六地市一再出现,更让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不动产登记“一次办好”情景走入了现实。

在体验为王的时代,主打共享、速度、便利的新模式诉说着大数据的魅力,也为幕后推动者山东省大数据局所乐见。在该局采访时,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山东建设了统一的云网基础设施,以数据融合应用重塑传统业务,目标则指向让数据深度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从“办事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

7月8日上午9点,淄博市民沈女士来到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服务大厅,不到10分钟,完成了公积金提取业务。

在沈女士大呼“太快了”的同时,淄博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恒也在感叹:公积金领域22项提取业务,上百份申请材料,原本需“跑断腿”才能完成的材料核对,如今简化为一个动作——轻点鼠标即可。

人还是原先的人,事还是原先的事,从“办事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效率的转化源于看不见的大数据在高速运转。

“市民身份认证后,办理提取业务需要的征信报告、借款合同、银行流水等信息,我们通过信息共享获取,不需要市民再手动提交纸质材料。”淄博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先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中心已完成和公安、民政、房产、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人社、就业、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

数据跑腿,不仅跑出了超高效率,更为各类材料的真假核验上了一道保险。

“过去审批时限基本上需要三个工作日,这三天用来干什么?核验证明材料的真伪。依靠人工比对,很难100%杜绝银行流水等证明材料造假。现在通过系统对接,没有了人工干预,造假就无处下手。”秦先刚的话有数据为证:目前在淄博公积金领域,全部22项提取业务中,将原需103项审核要件减少到了28项,申请材料减少七成,5种提取情形实现了“零”业务证明材料。

在更广泛的领域,数据正深度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记者了解到,淄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齐商银行、招商银行、青岛银行等7家银行合作,实现该市内商贷信息的共享。在公积金管理中心,商贷的借款合同、还款流水等信息均可实时获取,还商贷提取可“零材料”办理,而在银行端,住房公积金信息在手机银行也可实现查询,这使得百姓的体验进一步提升。

大数据新技术走向民生一线,“一次办好”成全省共识

滨州市民王海涛想给家里的储藏室安装一块电表。在滨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他遇到的“神奇一幕”是:“什么材料都不需要,我就刷了下脸,手续就全部办好了,只等着装表即可。”

在山东,刷脸,已经走出支付货款的小圈子,走向更多的民生领域,比如:提取公积金,登记不动产,家庭办电,办资格证……这些,都能在几分钟内实现。

刷脸办事的实现,靠的是数据的互通共享。在国网滨州供电公司,身份证、营业执照、社会信用代码证、税务登记信息、立项审批信息、不动产登记证、项目核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9项政务信息实现了实时共享,工作人员可在线获取、查验客户办电所需信息,从而实现“刷脸办证”的效果。

大数据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走向民生一线,改变正在山东十六地市的各个系统发生着。

在济南,“秒批秒办、不见面审批、你不用跑我来跑”模式相结合的全网办业务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在青岛,人们早已享受到户籍、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社保等数据资源共享的便利, 30个事项已实现网上“秒批”……

广泛采集数据、综合处理数据,实现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山东人明白,把握住时代潮流,将大数据运用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政府必须要领跑。

在此背景下,山东数字政府的“四个一”任务被作为重点提出来。

何为“四个一”?即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做到数据“应汇尽汇”;以公民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法人单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一人一号”“一企一号”即可办理所有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打造全省电子政务“一张网络”和“一朵云”。

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图景说明,“四个一”任务正在落地。将数据汇集起来,激活其价值,为传统行业赋予能力,这是山东“数聚赋能”行动的使命。但“数聚赋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各种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稳定性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山东正在努力,而我们翘首以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