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激发创业动力,建载体培植创新沃土,推动关键要素聚合提质——让人才在青岛迸发更多创新活力

搭平台激发创业动力,建载体培植创新沃土,推动关键要素聚合提质——让人才在青岛迸发更多创新活力

聚贤八方,千帆竞发。创新创业在岛城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持下的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而开放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就是要引进新的要素,创造新的组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青岛各区市紧紧围绕“15个攻势”,“学深圳、赶深圳”,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创发展环境,搭平台激创业动力,建载体培创新环境,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同时,通过平台竞合激发创新活力,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创造让“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的发展生态环境,让各类人才在青岛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和更充沛的创新动力。

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

“我很佩服青岛引进院士、布局科技的眼光和魄力,感谢青岛国际院士港把NPR新材料技术转化为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何满潮在NPR(负泊松比效应)新材料项目首条智能生产线启用时说。

NPR锚杆钢新材料因具有无磁、高强、高韧、高均匀延伸,能够适应大变形的特点,在能源矿山、交通隧道、抗震建筑和桥梁工程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未来的“产业航母”。NPR钢新材料专利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并在本溪钢铁(集团)南芬露天铁矿、北京市地质研究所、三峡集团、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和山东省地震局等工程中应用和推广。

只有看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何满潮院士所说的“眼光和魄力”正折射出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

而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是一个有视野的创新创意。

自2016年6月启动打造以来,青岛国际院士港从一个“无中生有”的创意,到全面起势、多点开花,院士经济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做实。在完成300万平方米载体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各功能板块建设。已有108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在此“安家”,累计建成10个规范性院士实验室,18个项目产出117种产品,获授权专利110项,正在申请(已受理)专利117项。

这些院士项目新技术已展现出“硬核”科技力量。其中,甄崇礼院士领衔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制造两个项目,被纳入《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成为山东省“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项目(第一批)。燃料电池系统已进入整车应用测试。陈璞院士今年全年驻港工作,加快推进二次水系电池、小核酸抗肿瘤新药研发2个产业化项目,其中年产60万只的水系电池项目一、二期已启动运营。

锚定目标乘势而上、聚势而强,青岛国际院士港将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持续做好“优化、规范、做实”三篇文章。

在探索形成了刚性引进院士(年驻港9个月以上)、全职院士、注册院士以及咨询院士等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聚焦主导产业方向,瞄准智慧新能源交通、氢能源利用、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生物医药领域,将积蓄的系统化创新能力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用三年时间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提高创新效率,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突破要素瓶颈,优化资源配置。

“我们承担着高新视频先行先试使命。目前已签约引进高新视频产业链企业和机构55家,包括华为、京东方、捷成、浪潮等16家行业头部企业和机构。”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的运营方——青岛西发广电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伟鹏说,园区为国家广电总局目前在全国布局的唯一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联动创新效应凸显——

与东方影都联动发展。拥有40个国际标准化摄影棚,入驻影视企业超过400家、拍摄影视作品百余部,形成前棚拍摄、后台制作发布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部省联动打造政策高地。国家广电总局推动高新视频领域便利化政策向园区集中,园区列入山东省重大产业平台项目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获评省、市数字经济试点园区和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构建高新视频生态圈。重点布局高新视频内容产品创新、高新视频云、硬件设备研发生产、应用集成创新、内容监测与数字版权服务五大产业板块,形成涵盖高新视频生产、传播和服务的端到端产业链。

目前,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与华为合作建设的国内首个影视工业化云制作平台已上线试运营。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是国内功能最全的数字化虚拟摄影棚,已承接总投资10亿元的《真假美猴王》线上拍摄。

同样的创新联动也在青岛天安数码城上演。“我们作为初创小企业,天安数码城科技企业孵化器每年举办企业家圈层活动十几次,还有对接海外产学研资源,为企业提供的科技成果线上交易平台,对企业的联动创新发展大有益处。”青岛帕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武说,“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的公司代理注册、财务记账、审计、人才招聘等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成立短短5年,从事检验检测智能化研究的帕特智能科技便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客户已超100家,在山东省已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检验检测机构中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年稳居省内第一。

助力企业家完成创业“剧本”

“搞活”青岛,关键靠科技创新,靠创新人才。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创新成果的转化、自我价值的实现。

“公司愿景是为全球用户打造高品质的照明体验和光环境生活,推动人们迈入全屋智能照明时代。”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姜兆宁说。创业多年的他,一直聚焦智能照明领域的深度核心技术研发,对于公司前景,他描绘出了自己的“剧本”。

易来智能科技是位于青岛国际创新园的一家企业,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智能照明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销售,拥有完整的智能照明产品线,包括家居照明、台上照明、氛围照明以及智能控制系统,具备光学、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通信系统、智能手机APP、云平台等的全方位研发能力。

短短8年,易来智能科技便以青岛为总部,在深圳、杭州、香港等地以及美国、德国设立了多家子公司,实现业务全球覆盖,并于2014年加入了小米生态链。智能照明产品已荣获20次国际设计大奖,实现了德国IF奖、红点奖、IDEA、优良设计奖4项大奖的全满贯。公司业务一直保持100%以上的复合增长,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2000万件,产品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和商业用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姜兆宁的“剧本”不止于此。近期,易来智能科技开启IPO(首次公开募股)辅导,计划申报科创板上市。

创业“剧本”的完成,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助力。“公司正在全力部署上市,崂山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走访了解上市进展、收集上市遇到的困难。为扶持企业上市,订立上市‘一事一议’合作协议,帮助我们提前享受上市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姜兆宁说,“今年公司因业务发展、人员扩充,办公区域紧缺,区政府、创新园几次走访了解,积极协调,帮助我们租赁到合适的办公场地,并给予房租优惠。”

从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青岛在引才方面的温度:易来智能科技从外地来青打拼的13名研发人员享受到了崂山区的人才公寓政策,不仅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也让这些年轻的人才在青岛安身、安心、安业。

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的青岛国际创新园有15座产业和创新楼宇,已入驻海尔COSMO、中科曙光、东华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约280家。与此同时,崂山区还持续推出了高层次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