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油”

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油”

北工大科技成果展示会上,陈继民教授向参观者展示介绍数字化医疗3D打印新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一名上颌窦癌患者正静静地等待着手术,主治医生将通过微创手术为患者实施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射治疗,术前由3D打印的导板将手术路径清晰展现,医生通过导板可以准确地把放射性粒子放置在合适的地方,这大大减少手术的时间和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在医学领域,国内外已有将3D打印技术用在骨科临床领域,而此次将3D打印技术用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尚为首次,是临床治疗的一次新的突破。

这是北京工业大学承担的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3D打印肿瘤医疗导板成型装备及检测设备工程样机研制”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不同,这次是将研发链与产业链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数字化医疗的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根据产业链的需求,将研究成果直接瞄准市场,以产业链来带动研发链,将北京工业大学相关学科的研发力量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这一模式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从而使高新科技能够较快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研究成果从立项就瞄准市场

“如果说原来的科研发挥的是一根火柴的作用,那我们这种有‘组织’的科研则发挥了一支‘火炬’的作用。”作为工学博士的闫健卓,是北工大3D打印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她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深刻的理解。

数字化医疗的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之前,北京工业大学在3D打印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积累。“激光工程研究院的陈继民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贺定勇教授、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李彦生副教授……我们学校不少老师已经在3D打印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立项之前,闫健卓和同事们不仅基本上摸清了学校的“家底儿”,还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厂商、医院、之前的合作伙伴多次沟通,对产业现状做了详细的调研报告。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数字化医疗的3D打印不仅是学术研究上的热门领域,市场上需求也很旺盛,可以说是个好几百亿的‘大蛋糕’。但是市场和企业提出了这样的需求,我们高校能不能接得住?接住以后怎样开展研究?需要我们和教授探讨沟通。” 闫健卓说。

在她的记录本里,清楚地记着第一次开会的情景:2013年5月召开了第一次小组会,20多位在此领域有过耕耘的教授都积极地参会谈论。“大家不仅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方向,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教授有做材料的、有做软件的、有做装备的。”仅隔一周,第二次会议召开,确定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的研究方向。

据统计,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让为全国经济做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并每年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市场上有超过1000 种产品来自大学科研成果,这种高产出率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研发前期就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以市场链带动科研链,使科研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在3D打印领域有不同的擅长方向。打个比方,有人研发车轮、有人研发车架,有人研制发动机,感觉组装起来应该是一辆车。但实际上,车轮是为坦克研制的,发动机是为飞机研制的,车架是为电动车研制的。” 闫健卓告诉笔者,有“组织”的科研就是瞄准一个方向,把大家相对自由的探索聚在一起,凝成一股合力。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关系复杂,各个环节的科技活动或经济活动往往要求有不同的目标、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因而它们之间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要考虑处于科技成果形成与转化不同环节或单位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同阶段的单位之间建立起连接供需的桥梁,通过社会劳动分工与协作有效打通科研与市场间的链条。这段记在闫健卓笔记本上的工作心得,正好击中了时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一大难题——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有时感觉自己的工作更像科研经纪人,不仅要了解老师的需求、企业的需求,还要找到他们之间的结合点,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磨合,需要大家求同存异,而且要把这些东西变成制度或政策来进行引导。” 闫健卓说。

科技体制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关键部分,各高校都试图通过顶层设计,率先突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是北工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制度创新从微观做起,积累了经验,对高校综合改革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把研发链与产业链进行融合对接

改变的不仅是制度,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人们理念上的转变才是最明显的。

陈继民这位激光微细加工、激光烧结与激光快速成型等领域专家、博士生导师,在过去的工作中,实验室和教室是他出入的主要地方。但这两年他却经常出入于国内外科技新产品推介会上,因为由他们研发的3D打印机投入市场后,反响很好,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就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他,他再带领团队成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

“在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中,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和最下游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单位和组织,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缺少成果走向市场的桥梁,而联盟中有专家,也有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间正好搭建起一个很好的桥梁!”。陈继民说,“市场对我们研发产品的认可,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激励!”

科研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 高校在国家创新机制的改革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成果高产出率的背后是低转化率。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问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占15%—20%,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化,专利实施率也仅有30%左右。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这对走向富强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损失,如何搭好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人们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我现在主要精力就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研发链与产业链进行融合对接, 通过理顺各链条间的关系和利益,促成研发成果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从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闫健卓笑着说道。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组建了以蒋毅坚教授为领衔专家的团队,成立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领导小组和数字化医疗3D打印办公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有关单位,重点突破数字化医疗3D打印材料、工艺与装备、工具软件关键技术,建立国内首创和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与“服务平台”,紧扣数字化医疗3D打印的市场需求,通过应用服务拉动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一种创新商业模式,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产业链成为高校科研跨学科、有组织研发的改革试点。

如今,新学科楼2000多平方米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研发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崭新的3D打印先进设备将开始运转,越来越多的高科技3D打印产品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联盟,将会有更多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延伸阅读——

天津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处置自主权

根据《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天津市将赋予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全部归所在单位,并按照不少于5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经确认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待其转让该股权时按照有关规定计征。

天津市还将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学科安排、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和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支持高校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生创业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开展创业辅导培训,鼓励教师带领或辅导学生创业,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给予倾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