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创业要挠到痒处

政府扶持创业要挠到痒处

天使投资赔了政府补?日前,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天使投资发生损失可获政府补偿,这项从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政策,一出台就引发了争议,不仅舆论普遍不支持,甚至连直接受益者投资机构也直言——补偿不如返税,这项看似大力扶持创业投资的政策,为何会争议如此之大呢?

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公众看来,此项扶持政策没有挠到痒处。政府扶持创业,不要为了扶持而扶持,为了政绩好看而扶持。否则,不仅会诱发道德风险,而且会导致政府腐败,出现权力寻租空间。

扶持政策怎样才能挠到痒处呢?

首先,扶持创业先要转变政府角色,真正从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已经说了很多年,中央对简政放权也动了真格,减少了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但在企业的感受中,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最后一公里,却没有完全打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是税务发票申领开具,税务部门对一般纳税人的发票申领都有额度控制,创业型科技企业一般一个月就是25份,简单言之也就大概能开250万左右的发票,一旦企业生意好,开发票就成问题了,即使是照章纳税,要多开发票也是 “超限”——企业要写申请给税务局,提供商务合同,而后等待税务局审核。其实,这是很奇怪的一个事情,只要企业依法纳税,税务局有什么理由控制企业开多少发票呢?

同样是税务问题,对创业企业,特别是科技类的创业企业而言,往往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一个服务项目可能一次收钱,服务却要做三个月,甚至是半年,但麻烦就来了,按照规范的财务做法,很多成本、收入要做长期待摊,有意思的是我们的税务监管却要求企业做长期待摊,必须先写报告给税务专管员,批准了才能那样做。说老实话,这不是给企业制造麻烦又是什么呢?不是逼着企业不规范,就是逼着企业天天跑税务局。税务监管有自己的要求,但今天已经是大数据时代,税务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监控企业行为,而不是为了方便自己给企业设置一堆难题,而所谓的企业税负率,机械地执行,对企业来说就更是不堪其扰了,或许这也是投资机构直言,补偿不如返税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扶持创业要建立统一的市场环境,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系统。其实,相对于资金来说,最让创业者头痛的还是各个机构名目繁多的系统和数字认证证书,商事制度改革后,创业者可以在线办理商事业务方便不少,可办商事登记机构要办数字证书,办银行业务要办数字证书,办税务业务要数字证书,办政府采购要数字证书,还有各种各样的信用证书。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企业没有十来张证,七八个数字证书都不好意思说,可为什么这些监管机构不能统一成一个呢?为什么电子政务建设了怎么多年,涉及百姓利益的监管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呢?如果说企业要什么扶持政策,至少一半企业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监管系统,不用担心自己哪天漏申报了什么。

最后,扶持创业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少一些红顶中介,多一些普惠性措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对创业者扶持政策不谓不多,但问题是有多少落到真正的创业者手上?多少真正产生了效益?创客空间是当下最火爆的概念之一,政府扶持也不少,但有没有人统计过这里有多少是“二房东”?有没有调查过多少“二房东”,一方面拿着政府补贴,一方面却拉高了创业场地租金,让真正的创业者成本增加呢?

政府扶持创业本意无疑是好的,但怎么才能好事办好,就需要政府真正倾听企业声音,而不是为了政绩而出台带各种噱头的政策,一旦政策有偏差,不仅不能让创业者受益,反而会产生新的不公平,伤害公平的创业环境,让创业者受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