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的2270种可能

在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的2270种可能

016年8月,由滨海时报社与滨海新区科委联合主办的《创滨海》专版正式诞生。该版面通过深入挖掘新区创新创业的动态事件与产业趋势,已成为反映新区创新创业情况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在《创滨海》专版一周岁之际,我们将通过上下两篇特别访谈报道,深入采访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及成果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同时,站在2017年这个创新创业深入融合产业、缔造融通发展新格局的历史节点上,回溯经验、问道将来。

最近几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兴起,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最前沿,在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滨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各项创新指标均排名全国前列。目前,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划总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在这里的每一块土地上,我们都能找到创新与创业的踪迹,也因此在这里出现了创新创业的2270种可能。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促使新区短短几年就在创新创业领域形成了这种良性发展的模式?记者近日采访了泰达科技发展集团企业服务部副部长李旭、玑瑛青年创新公社副总经理伍晓岚、氪空间天津城市负责人徐斐然,让我们听听他们如何说。

滨海时报:在创新领域人们都说,北看北京,南看深圳。而我们是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多维度创新创业环境优势的?

李旭:想要打造属于本土多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首先需要学习北京、深圳等地区的优势经验,然后要结合本土区域特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所在的开发区为例,我们在这里打造了泰达双创示范区,先在物理层面上划出一块空间,在这里集合众创空间、综合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行政审批机构、高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多种创新要素。而在外联层面,开发区牵头成立了泰达创联盟,吸引了涵盖服务、工商、税务、法律、银行担保等相关服务单位成员加入,目前成员单位已达70余家。通过打造出泰达双创示范区这样的多维度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发挥聚合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双创资源流向开发区。

伍晓岚:玑瑛青年创新公社是一家深植于本土高校的众创空间运营者。我们会从高校中培育出一些种子项目,当其形成规模后,就在后期为他们匹配所需要对接的产业链,并给予加速服务。在滨海新区,我个人的感受是,这里的政策和创新创业平台已逐步形成了优势,并且并不比北京、上海、深圳逊色。比如说在泰达MSD形成的“立起来的创业大街”就十分具有本土特色。在滨海新区所搭建的创新创业大环境中,我们可以帮项目找到专门做服务的团队、专门做金融的团队、专门做产业资源对接的团队。我认为,只有这些创新创业的聚集和对接,才能够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良好生态。

徐斐然:天津氪空间是在全国30多个氪空间当中,最早开设的一批。而36氪选择天津布局,是存在综合考量的。首先,天津距离北京很近,也是一线直辖市,有很庞大的市场,并且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我们在优选场地的时候,一定是要选择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地区落地,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种子用户来使用我们的服务。而从开发区起步,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产业氛围很好,外来人口很多,人才的多元化铸就了这里创新创业良好的基础。

滨海时报:新区的创业者对创业资源的诉求,和北京比有什么不同,如何营造差异化的创业环境?

徐斐然:天津和北京距离太近了,确实因此有很多创业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或者有投融资需求和人才需求的时候会导向到北京。但在天津,我们发现了很多质量高的萌发期项目,这些项目对于资源对接和交流环境的需求更加有偏好。因此我们氪空间就会依据产业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对接。

李旭:泰达双创示范区已经成立一年多了。我们通过对入驻团队调研发现,虽然市场、服务、空间都是创新创业团队必须的要素,但解决创新创业者的生活配套问题也是留住他们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吃饭问题,示范区周边虽然有很多大型商场,商场里也有很多饭店,但用餐成本很高。为此,我们特意引入专业的配餐单位,将四菜一汤的午餐价格控制在10元/份。而在出行方面,与滨海公交集团积极展开对接,在示范区内设置示范区专线,帮助创业者解决出行问题。此外,下半年我们还将着手打造一个类似于“创业者之家”的地方,用来帮助那些加班晚无法回家的创新创业者解决住的问题。

滨海时报:虽然今天主要谈的是本地的创新创业,但其实市场并没有地域界限,我们在促进京津冀项目交流,乃至与全国、全球的项目对接、交流方面都做了哪些实事?

伍晓岚:以玑瑛青年创新公社深度参与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为例,通过几年来不断宣讲和推广“创客”文化后,今年比赛期间,我们收到的报名项目已经达到300个左右,并且在中美两国12个赛区当中,天津赛区是当中成绩最好的。同时,在第二届大赛开始之前,我们就与英特尔公司和滨海新区合作,共同建设了滨海新区-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此外,我们每年还会去做“国际创新季”的活动。去年我们以高校作为主体,与韩国合作做了“中韩国际创新季”,把韩国的很多创新成果引过来,在中国做转化,同时也把中国的创新成果带入韩国进行尝试。

徐斐然:目前,氪空间的APP已经正式上线了,全国氪空间的入驻企业都可以登录APP端,通过社群内部交流,随时发布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很好的想法。这就不仅仅把创新创业局限在一个单纯的空间里了。

李旭:过去一年,泰达双创示范区组织了培训、讲座、峰会、论坛、赛事等各类创新活动超过260场,累计有近1.5万人参加。不仅仅吸引了本地的双创资源来参加,更聚集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计委、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资源,还与中科院计算所、遥感所、物理所的资源进行对接,用活动的形式串联起这些来自各地的创新资源。我们在做企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叫做“立足全国的创新资源来为本地企业服务”。因此,我们面向全国整合了政府、科技、人社、发改等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创新平台来促进这里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

滨海时报:7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当中把“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内容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可以看出来,2017年以后的创新创业已经步入了新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持续深化创新创业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李旭:其实,我们泰达科技发展集团从2016年以来,就已经按照国家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如何落实创新创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规划。以泰达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我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比赛形式,变被动为主动,在大赛开始之前就对区内的大型企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征集,然后通过比赛对外发布,向创新创业者征集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发动了高校师生、创客团队的力量,还可以让他们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对接和融合。

今年,我们正在组织进行的第四届泰达创新创业大赛相较于之前几年的比赛有几个变化。第一就是宣传推广的渠道有了进一步扩展,今年我们引入了36氪、玑瑛青年创新公社、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来共同参与大赛,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和指导。第二是在发布问题的企业方面,我们主要联合了58同城、猎聘网、瀚海环保、博迈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这些公司都是大型的企业,可以让创业者通过大赛跟产业进行接触、交流和学习。截至8月4日,大赛共收到2552个团队报名,其中课题解决方案1066份。和去年相比,今年报名团队分布也更加广泛,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参赛项目占到所有项目数量的60%,而其余40%的参赛项目均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真正把创新创业和大企业以及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共赢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