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黑土地优质农产品开启市场

他为黑土地优质农产品开启市场

3月10日,云南伟军家庭农场负责人、海南家兴家庭农场负责人相约一起,来到黑龙江省的一个不通火车的边远县城明水县。他们先是坐四五个小时的飞机到达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然后再坐三四个小时的客车,几番辗转才终于到达目的地。他们这样不远万里是来“求粮”,慕名求购产于黑土地的优质粮食。

“我们家乡的农产品让外省用户尝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事后,当天为了接待这两位远到而来的客人而推迟了记者采访的姜大星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打算先用1000亩高标准的种植示范基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样品,等价换取他们当地的西瓜和芒果。”

曾几何时,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而言,遵循父辈期望,考上大学,跳出龙门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对于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土生土长,跳出龙门而又重返农门的姜大星而言,他用行动告诉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生活的人们,生活不光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还充满着无限可能性。姜大星如今的身份是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亩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黑土地上的创业梦

2007年底,面临毕业的姜大星来到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实习,恰逢过年,姜大星和同事们商量着都带回来点家乡特产一起尝尝。“大家都在讨论你带点啥,我带点啥。”回想起那时的情景,姜大星忘不了那股热闹劲,“每个人都能说几样特产,我也琢磨着能带点啥。”

想来想去,最让姜大星满意的还是从小吃到大的粮食,“北京的粮没有家里的好吃,我想给同事们尝尝家乡的粮。”就这样,姜大星转了好几趟车,大包小裹地捎去了100多斤大米杂粮。

“大家吃了都说好,就是不知道哪有卖的。”姜大星边回忆边说,“同事们吃完直问他‘能不能再搞点来?’”热情的姜大星又托家里人捎来100多斤来,分给同事的家人和朋友,没想到还是不够吃,急着让他帮忙代购。

姜大星不想谢绝同事们对家乡粮食的喜爱,便跑去北京的农贸市场买了些东北大米,可回来一尝味道完全不对。“北京又离家太远,往返不便,运费还贵。”姜大星开始自己研究办法,“既然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有需求,那我能不能自己种点粮食呢?”

那段时间,姜大星常常一个人在寝室想着各种问题,“在北京能不能种地?哪能种地?谁能帮我种?”姜大星坦言,“在北京,每个人都携带着些许梦想,但它不适合像我这样的专科性人才,我要自己创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地点。”姜大星考虑再三,发现最佳选择还是家乡。

他的家乡黑龙江省明水县是地处绥化市的最边远县城,坐落在世界罕有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上。这片养分充足的黑色沃土,一年虽只有一季的种植期,但让农民收获的都是绿色纯正的优质农产品。寒地黑土是这个地区农产品对外的特色品牌代言。

“我发现外面的人想吃好粮食没渠道,家乡的人种出好粮却没有对外销售渠道,我觉得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姜大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能让外面的人顺畅地吃到家乡米,让更多农户种植的优质粮走出黑土地走向远方,这是我的梦想。”

孩儿立志出湘关,学不成名誓不还。2009年3月,姜大星向公司递交辞职信,带着对家乡广阔天地的一腔热情与渴望,不顾同事的挽留、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踏上回家的火车,寻找接近自己心中梦想的正确方向。

提高品质,“土特产”卖出“洋价钱”

重返农门后,姜大星没着急联系土地,反而自掏腰包,请了十多个在家务农的初中同学去了趟北京。“好多农民没来过大城市,不了解市场经济,我想领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几经犹豫,两个务农的同学最终同意跟着姜大星干,从加起来不到100多亩地开始,不懂种地的姜大星一头钻进黑土地,开始了朝五晚九的生活。白天去地里干农活,晚上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碰见不懂的知识就上网查资料、看专业书,或是向在行的人请教,为的是大家吃了都说好的品质。

耕种后,秋收前,为了将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姜大星又跑去外地提前联系客户,“见面联系、电话谈,认识的人几乎联系遍了。”姜大星说,“我想让家乡的粮食多走出去一些。”跑前跑后一个月,姜大星又赶回家给地里除草,“少一个人能省一份钱。”他说。

姜大星还接办了通肯河米业加工有限公司,从种植到加工包装为成品,姜大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流程。他把散装的大米包装成“米砖”,对包装精心设计,给人细致入微的感觉,如今他们生产出来的一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外地人吃了都说好,一起合伙的农民们腰包鼓起来了,第一次尝到了对接市场的甜头。

2011年12月,为更好地全面服务农民,姜大星牵头组建了通肯河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了绿色水稻、谷子种植的水平,实现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生产,同时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法。扩张之后入社成员从最初50多人变成200多户,“看见大家腰包鼓起来,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个好事。”姜大星高兴地说。

优化营销,互联网+为农业插上了翅膀

2013年末,国家实施“互联网+”的政策,姜大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借助互联网,姜大星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通过网店销售农产品,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商+实体的创业之路。

姜大星开始打造有特色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他说,“我们有合作社,有加工基地,正好补齐了网店卖家需要卖粮的前期准备,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链,提升了服务的便捷和效率。”

嫁接电子商务这趟“快车”,姜大星与买家不仅仅是买卖关系,也成为朋友,通过他们的推广和介绍,快速提高了销量。不到一年,创造了3000多笔订单,创收400多万元的奇迹。

姜大星的“电商革命”经营得热热闹闹,2014年,明水县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姜大星明白,想让粮食从“卖得好”到“卖得更好”,培养企业信誉度是关键,姜大星说,“都说东北大米好,可说到哪家最好,没人能具体说出来几家。”2015年,姜大星开始实施“智慧农业体系”,从种植、除草、加工到农药残留和病虫害残留实行24小时监控,让用户吃的每一粒粮食都能看得到。

乘风借势,2016年,姜大星自掏腰包邀请老客户来家乡,打造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看得见,摸得着,用户吃着才放心。”姜大星笑着说,“网络销售只是交换,前来观光让用户更有体验感,和我们一起参与其中,亲近大自然,亲近农耕文化,买家与卖家的黏稠性会越来越大。”

“互联网时代,只有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让用户选择信任你。”2017年,姜大星推出了“私人订制”农业模式。“南方人要品质,不光吃的好,还要享受田园乐趣,私人订制解决了定向需求,体现了精准性的服务。”

具有服务性质的“新农业”,不光服务于用户,更带动了县内贫困户脱贫脱困。“许多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因为家里孩子多致贫,家中劳动力短缺不能外出打工。”姜大星说,“我们把这些贫困户吸纳到合作社,有的服务于‘私人订制’农业,有的帮忙联系劳务派遣公司。姜大星拿其中一个贫困户举例,因为服务于订单农业,加上家中30多亩地,一年下来就赚了30000多元。

如今,由互联网+推动的农民创业大潮改变了黑龙江几十年来粮食主要卖给国家,农民靠保底收购获得收入的局面。为了让更多农民更快走上致富道路,黑龙江省连续三年召开大规模农民创业大会,引导推动农民面向市场,从事把农产品以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卖给市场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种活动。

“东北的地缘优势突出,人们想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也要尽快乘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全国。”姜大星说。让用户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放心,让家乡人不再仅仅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