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可持续吗

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可持续吗

近日,2018“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上海企业参赛热情高涨。

说起创新创业,便会自然联想到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近年来,国内浓厚的“双创”氛围带动了创客空间的兴起,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孵化体系。

美国的创客运动发源较早,创客空间类型、规模更大,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更是扩张迅速。不过,在“叫好声”之外,人们逐渐发现,创客空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的未来是否可持续,仍是一个问号。

迅速扩张,不同类型的空间各具特色

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被看作是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共同工作创造新事物的实验室。它们都具有实体空间并采用社区化的方式运行。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正通过强有力的方式影响着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场全球的“制造者、自造者”运动中,线上的虚拟社区和线下的实体空间相互融合并发挥效应。人们相信,新一轮的创客运动正在发生。

当前美国的创客空间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首先是“社群化空间型”。这种创客空间起源于网络黑客组织的活动,通常会为拥有共同兴趣的社群提供一个创新场域。会员中既有专业发明家,也有业余玩家,大家以兴趣为出发点、专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利益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有《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尼克·比尔顿2007年与9位同好凑钱在纽约布鲁克林创办的NYC Resistor创客空间;以及美国“创客教父”米奇·奥特曼2008年在旧金山成立的Noisebridge创客空间等。

其次是“创新实验室型”。最典型的Fab Lab创新实验室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专注于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个人制造。它的灵感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比特与原子中心主任尼尔·格申非尔德教授的一门课“如何制造几乎所有的东西”。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机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科学。在这个提倡人人动手的环境中,许多没有技术经验的同学也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能够在安静场合“收集尖叫”并在合适场景下回放的盒子,为鹦鹉设计的计算机交互界面,以及能够保护女性安全的“自动防御裙”等。目前,全球各地共有超过200家秉承教育与社会创新理念的Fab Lab创新实验室。

第三是“营利性空间”。这种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是通过实行会员制或者是出租工位的方式聚集创客,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硬件和开源软件。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自称为“美国第一间全国性的开放式公共工作坊”的TechShop。

2006年,Techshop在加州开设第一家分店,随后陆续在美国开设了共计10家门店,同时授权发展了数家海外门店。他们的门店如同一个巨型工厂,不仅有激光切割、3D打印等新型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切割、焊接铸造的传统器械。创客只要支付每天几美元的会费便可使用场地和工具资源。对于零基础的会员,还会提供使用新工具与创新方法的课程。

政策扶持,白宫推动举办“国家创客周”

近年来美国创客空间数量迅猛增长背后,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提供重要助推力。2012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创客空间对动手实践和创新制造的强调与该战略计划不谋而合,因此被美国政府视为推动制造业振兴的重要平台。2014年6月,美国政府举办了首届“白宫创客大会”,发布了由白宫主导的推动创客运动的整体措施,并将每年的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之后,又将第二届“白宫创客大会”的举办日期定为“国家创客周”。

创客空间对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的影响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2012年初,美国政府就提出计划在未来4年内在1000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2015年的“国家创客周”期间,美国白宫在《进一步推动全美创客行动的倡议》中再次倡导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课内外都能够通过创造实践投入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以及艺术与设计方面的学习之中。

此外,美国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创新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创客空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客空间得以构建高度紧密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高校、企业等开展联系与合作。

一方面,美国创客空间与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政府机构通过专项计划、挑战赛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创客运动之中。如教育部设立旨在推动创客运动的“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挑战赛等形式鼓励太空爱好者和创客开发太空探索相关技术;以及国土安全部科学技术局的“政府创客团队”项目等等。另一方面,创客空间通过转型、共建、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企业、公共部门等各类组织进行着联系与合作。如Fab Foundation与高校、社区、公共图书馆等共建Fab Lab;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同创新平台Quirky合作开发联名产品等。

此外,由风险投资、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三大要素所构建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和成熟的科技孵化器运营模式,都是创客空间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

“长跑”十年,著名连锁创客空间悲情谢幕

不过,快速扩张也会带来风险。即使拥有政策扶持,创客空间的发展仍然不是一帆风顺。

2017年11月,著名的连锁创客空间TechShop突然宣布破产,关闭了美国的10个门店,包括当时刚开业两周、内部设施几乎全新的纽约布鲁克林店。另外4家由其授权经营的海外分站将继续营业。从11月15日开始,人们再点击其官网便只能得到一个PDF文件,里面简短地总结了公司的发展历史。首页中心处醒目的标识依旧显示着公司口号“Build your dreams here”(在这里筑梦),但网页下方的文字却告诉人们这里已经关停。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连锁创客空间在破产前已经拥有了9000余名会员。他们曾实现了不少令人骄傲的目标,比如为弱势群体提供工作训练;成立先进的制造业创作中心;帮助超过3000名退伍老兵免费学习技术与设计等。他们也曾朝着实现产品制造本地化的目标,开发出多项产业化创新产品,如DODOcase公司的iPad保护套、Square公司的移动支付设备、Clustered Systems 公司的先进服务器冷却系统、Lumio公司的创新照明产品等。

尽管有着这些成绩,但“长跑”10年间,Techshop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低水平、不稳定的现金流让公司不仅难以维系高昂的地租、优秀的人才、工业级设备和水电、保险等杂费,还因此背负了大量债务。公司CEO丹·伍兹在最后的告别信中说:“尽管我们经过数月的努力想要重组公司的债务,并且筹集新的资金支撑最近宣布的战略支点,但我们已经耗尽了资金。我们别无选择。”

其实,破产之前,丹·伍兹就很清楚,单凭收取会费而没有城市、企业和基金会的外部补贴,一个营利性连锁创客空间不可能维持下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计划在TechShop2.0时改变方向,把目标指向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大学,帮助它们打造和运营自己的创客空间。虽然他们试图借此摆脱“吸血不断”的现有创客空间业务,但不幸的是,一切还是太迟了。

Techshop倒闭事件提醒人们,创客空间服务于创客,但仅提供场地和设备,显然难以为继。创客空间是平台,一头连接创客,一头连接当地产业链。创客空间作为一个创意汇聚的平台,应将创客源源不断的创意与当地传统产业的需求实现对接。Techshop用自己的“昂贵经验”为全球创客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综合自凤凰科技、网易财经、雷锋网、前瞻网、创客秀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