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一项成果,带活15家科创公司

救活一项成果,带活15家科创公司

“深海自平衡沉浮网箱”是针对深远海养殖的一个先进海洋科技项目,几年前由青岛海琛网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该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却难以转化推广——由于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公司担心推向市场后会被复制,怀揣专利却眼见要“胎死腹中”。

转机出现在青岛连城创新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的介入。这家公司是近年来在市南区兴起的从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公司中的一个,该公司通过自己独到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发现海琛公司网箱技术极具价值,便与其合作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与市南区另外15家海洋科创公司在影像采集、无线网桥、水质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升级版的智能网箱实现了远海养殖可视、可测、可控,如今已在长岛渔场投入使用,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没有连城创新,这项优秀的养殖技术基本就‘瞎’了。”市南区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冯晓松说,“以前这种教训很多,所以这也是当前市南区发展海洋经济重点要补齐的短板。”

市南区海洋科研优势明显: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重量级涉海科研院所10家,两院院士13位,科研力量居全国顶尖水平。但说到海洋产业,却一直是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唱主角,海工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贡献率占比很低。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科研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落实经略海洋战略部署是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转化机制存在短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会明珠暗投。全力补齐市场化转化这一短板,成为近两年市南区落实经略海洋战略部署的关键路径。

在持续加大海洋科研扶持力度的同时,市南区针对性地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培育和引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机构,完善海洋科研转移转化配套服务。短短两年间,全区海洋科技服务项目已蔚为大观:涌现出32家像连城创新一样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产业园,它们不仅可以提供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等专业服务,还建立了各种孵化基金,推出了科技服务与股权投资并行等新模式。

市场机制的“点石成金”之效也迅速显现:连城投资200万元成为海琛公司股东后,整合“海洋U+”创客空间内已有的智能设备、感应设备、监测设备,“起死回生”的不仅是网箱这一个科研成果,同时还带动区内15家科创企业的科技产品参与进来共同发展。

随着短板的补齐,以前难得一见的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市南区开始涌现:青岛欧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获得了20余项专利技术;青岛光明环保有限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批溢油回收设备;海洋化工研究院的舰船涂料研制生产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17年,市南区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330.9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22%,高新产业占比正稳步提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