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50所高校专家齐聚蚌埠 研讨大学生创新创业

全国50所高校专家齐聚蚌埠 研讨大学生创新创业

青年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该如何实现对接?新时代背景下,新经济、新产业与新企业成长又基于哪些因素?……日前,第四届大学生创业案例暨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在蚌埠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50多所国内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为期两天的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雷家骕结合改革开放40年经济增长质量逐年提高的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技术创新特点和经验。他认为,我国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仍是短板,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新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应有“拐点”,特别需要关注引领性创新及其引领发展的实现机制。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谢洪明通过展望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提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的分界线可以作为人工智能具备伦理的分水岭。在他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伦理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进步,更需要从价值观、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诸多角度来考虑,需要以动态“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人工智能伦理问题。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杜运周则提出制度环境与创业认知何时激活国家创业活跃度的问题。他发现创业意愿与创业机会识别是影响创业活跃度的核心条件,高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管制-规范主导型与教育主导型两条条路径,较之于管制-规范主导型,认知主导型更可能有效地激活创业。

蚌埠市副市长陈忠卫聚焦创新创业与隐型冠军的成长,提出了创业导向隐型冠军成长的战略思维。他指出,创业导向的内涵是龙卷风式的循环反复,即企业能够不断积累出配置、整合和利用知识的经验,实现快速试错后复盘;且企业能够筛选出适合自身创新的最佳惯例和路径,能在快速试错后实现转向。

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郝喜玲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关于“失败后创业者学了吗?怕了吗?”的报告。她认为,创业者学习效果差异来源于创业学习方式的不同。从GEM报告中的失败恐惧率数据中看出,中国创业者对失败恐惧还很高,这种恐惧会让创业者怀疑自己,感到焦虑,但是也有一些创业者能够将失败恐惧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激励其更加努力。

结合自身工作和研究,上海大学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炎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可行性“教育解”。他认为,投入大、受重视、耗时多,这样的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上行之有效,尤其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阶段,但是也存在不足,如填鸭式教育、灌输式学习太多,导致学生不能大胆假设和合理求证,也很难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在他看来,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式思维、逻辑思维和探索性思维。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伟从自身实践经验层面剖析了高等院校“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成效。“四位一体”的模式包括专业基础的教育加上专业实验室的培养,探究式的教学指导加上科研职业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的导向,以及探究式的愿望来实现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他认为,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很好效果,实验室的同学在科研论文、申请项目,以及各种比赛和实践中都取得较为理想成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