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培育土壤 基础研究“底气”足

厚植培育土壤 基础研究“底气”足

在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上,王智彪教授(左二)向参观者介绍“海扶刀”系列产品。 徐 庶摄 (中经视觉)

重庆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的重大需求,多渠道加大投入,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联合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涌现

日前,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胡志安课题组在学术顶尖杂志《Science》发表题为“丘脑室旁核是丘脑中维持觉醒的关键核团”的研究论著,首次明确报道丘脑室旁核(PVT)是觉醒维持的关键脑区,并解析了PVT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该发现促进了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

1月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称,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这项工作在重庆大学已经历时多年,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初步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对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重庆在基础研究工作中诞生的两项重大成果。近年来,重庆多渠道争取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环境、完善基础研究计划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出现。

重庆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多领域的重大需求,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联合开展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原创性研究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海扶刀”又叫“超声聚焦刀”,是“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译称。这是一种不需要切开皮肤、不需要穿刺就可以杀灭体内肿瘤的新技术,也有人称之为“无创手术”。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王智彪及其团队30年如一日,自主研发的“海扶刀”系列产品聚焦超声无创医疗领域,领跑世界,目前已在国内外25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

“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但往往能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重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只有厚植基础研究培育的土壤,才能培育出重大成果的参天大树。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来,重庆市财政基础研究经费共投入20270万元,占市财政科技经费总投入的3%。重庆市基础研究工作按照“十二五”科技规划制定的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投入,突出“顶天”目标,培育了人才队伍,也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技术发明。重庆市科技局大力推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改革,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2018年基础研究项目数量和经费均较2017年度有较大增加,增幅分别达49%、40%,2019年还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重庆市基础研究成果显著。作为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纳米时栅”是一种“通过等效空间域运动来建立空间位移和时间基准之间的关系,利用测量基准的时空变换来实现以时间测量空间”的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位移传感器,是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小康坚持研究十几年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原创性成果。目前已经与广州数控合作,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上市,使我国在精密位移检测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项目管理,重庆市科技局牵头研究制定了《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沿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办法》还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先锋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5类项目,资助金额至少10万元。同时,在传统竞争立项定额资助的基础上,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能根据项目需要组建团队、技术路线决策等。

随着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重庆市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的能力大幅提升,在信息、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解决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家蚕基因、转基因棉花、鱼类发育、球形聚焦集声系统等多个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下一步,重庆将探索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联合资助模式,建立优势领域基础研究持续稳定支持机制,为基础研究打好基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