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通信保障今昔谈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通信保障今昔谈,如果您对通信保障今昔谈感兴趣,请往下看。

通信是国之命脉,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以及重大活动中的通信保障尤其重要。

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卫星发射,我的家乡被定为火箭一级残骸预定降落点。为及早发现残骸并回收上报,全县所有民兵都被动员起来保护通信线路安全。在预定降落的那个晚上,每一根电杆下都有人巡逻。

当时通信设施很简陋,从市到县到乡,两根铁丝线挂在木电杆上翻山越岭,刮风下雨、打雷闪电都可能毁坏电线电杆,紧急情况下只能全民皆兵,靠人力来弥补设备不足。

湖南地处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每至汛期暴雨如注,抗洪是每年的重中之重。那时负责通信的还是邮电局,汛期来临的几个月前就要开始检查杆路、做抢修预案,线维员、话务员不休假,集中待命。那时,一个村一部电话,一个乡一部总机,话务员通宵达旦值守,不敢合眼。抗洪防汛责任重大,容不得差错。

我1989年参加工作时,主干传输主要依靠载波,无数载波基站分布在大山深处,承担着通信重任。每个县的传输机房都是最重要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部门。电话通不通,载波说了算。某些载波甚至承担着国家和军队通信大动脉的重任。

2000年,我们县里的老通信大楼还没拆,红砖楼、瓦片顶,屋檐前面扯着两根铁丝,铁丝中间还有细线相连,形状仿如工字,一眼望去,窗外的天空被它分成好几块,很是显眼。开始以为是废线,后来才知道它是无线通信的天线,一旦有线传输中断就可以立即启动无线通信。彼时主干传输已经使用光缆了,有线通信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大提高,重要节点都开通了环路保护,通信中断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了,但无线传输仍然被保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通信好像很简单。打电话、发消息,谁不会啊?殊不知危难时刻,通信就像生命线一样重要。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受灾面积超10万平方公里,震中地带通信中断,信息全无。为摸清受灾情况,地震发生后第三天,人民解放军空降兵15名勇士携带五部电台、两部卫星电话紧急空降,才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充当灾情勘察先头兵,为后续大部队进山救灾摸清了情况。

有线通信的优点是质量可靠、稳定性好,缺点是容易遭到破坏。无线通信不容易受干扰,可以互补。自从移动通信发展起来后,特别是4G、5G普及后,通信方式更加全面,通信保障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压力山大”了。

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期间,9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通信保障立下了奇功。通信行业不仅以最快的速度保障了医院的宽带、电话、专线等全部通信需求,还向全世界同步直播了医院建设全过程,3000万网友24小时在线围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情况,在大灾大难的紧急时刻,中国通信速度让世界瞩目。

现在,通信应用已扩展到很多场景,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近年来各地开展“防溺水”活动,责任落实到村、到人,江边、湖边、塘边都有人值班值守,湖南电信的“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和“村村响”广播为“防溺水”做出了贡献。“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可以发现下水游泳的小孩,“村村响”广播可以点对点呼叫小孩上岸或者呼叫大人督促小孩上岸。

当前疫情防控已成常态,各类健康码、场所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查询都建立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湖南电信推出的疫情防控平台成了政府、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防疫的重要手段。电信的疫情防控平台基于大数据平台云处理,能够快速实现对全体人员健康数据的动态监控,实时查询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及核酸检测记录各项数据,及时生成报表,有助于溯源分析,极大缓解了基层防疫工作压力。

几十年来,我国的通信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现在位居世界前列。天上有卫星、海底有光缆,宽带网络进村入户,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全球第一。通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系中国电信湖南洞口分公司员工)

好了,关于通信保障今昔谈就讲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