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跨越地缘优势的跋涉

孵化器跨越地缘优势的跋涉

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孵化器大国,这是一个20年探索的成就。但是,当新的20年开启时,我们对孵化器的关注将从数量的增长转向对其内容以及其成长环境的探究。于是一本由众多学者和专业媒体团队参与完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5模式》,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诚然,这5种模式所介绍的孵化器案例机制创新、业绩斐然,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植根于中国科技资源最为集聚的城市和区域。那么在科技资源相对稀缺的二线城市中的孵化器应该如何发展?地缘优势是否会成为孵化器顺利成长的唯一沃土?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走进洛阳创业中心,将我们的耳闻目睹和由此新生的思索呈献给读者。但愿洛阳创业中心的实践能给我们曾经的困惑一些启迪,但愿它能够成为中国孵化器的“第6种模式”。

“我不知道我们的探索是否具有‘模式’的价值,但我相信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在国内众多创业中心具备共性特征。”在洛阳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主任李明告诉记者,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5层楼房,除了中心的办公区占据半层以外,其余的全部由企业入驻。创业中心还有8座大楼,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但都已出租。目前在孵企业300余家。

洛阳创业中心所属的洛阳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区,“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中80%是合同工”。李明对目前政府创办的创业中心“95%均为政府投资和运作”的观点颇不以为然。他表示:“政府投资不假,‘创业中心’也就是俗称的‘孵化器’,它的主旨就是孵化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产业基础。20多年前这一‘舶来’领域对于国人还十分陌生,除了政府投资谁还有这样的觉悟?但政府运作的提法实在欠妥。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政府如何运作也不可能让他们统统顺利成长。经营孵化器还是要依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有这般思考的孵化器管理者绝非少数,李明也并不是最早的实践者。但是在一个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二线城市,他和他的同伴们尝试通过创新探索,为创业企业营造相对适宜的创业环境,继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对于中国孵化器领域而言,应该是有益之举。

服务至上,为老企业换上年轻“心”

中国孵化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之世界最早的孵化器诞生晚了20多年。但“生得晚”绝不耽误“成长快”:此后的20多年中,中国的孵化器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孵化器数量世界第一。缘何?社会需求使然。

“孵化器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就一定有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提供有效的创新服务内容。”李明明白,孵化器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服务为王”的时代,靠着收房租和场地费度日,绝对是下策。因为孵化器里的房客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天生高智商,拥有高技术,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要让人家在此安居且乐业,缺乏硬件优势的二线城市,就只剩下提高软件供给档次这一条路了。

“人家智商高,咱们的智商也需同步跟进”。自称有“工农兵学就缺商”经历的李明,现在一门心思钻研商道。

作为13朝古都,值得洛阳人自豪的绝不止伊水河畔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和誉满全国的洛阳牡丹。“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落户洛阳的就有7项。洛阳的东方红拖拉机、轴承系列产品和矿山机械设备曾是中国机械行业的龙头品牌。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如何给这些昔日的名牌注入更为亮丽的色彩?

“有人说洛阳的产品老了,其实它们的肌体仍然健壮,老的只是心脏”。李明与一些来此调研的专家学者观点一致。这些为支撑新中国机械行业发展贡献了数十年并仍在超期服役的大国企,形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严格的生产程序,时常令新兴企业的管理者们生出高山仰止的心绪。

缘此,洛阳创新中心开始了“换心工程”建设。

“‘换心工程’说白了,就是建设一种专业孵化器,培育和鼓励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有机结合,继而实现对该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

为此,该中心将原有的电子信息自动化孵化平台(简称电子平台)进行结构和定位调整,明确该孵化平台以培育测量、电力控制、数控等装备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的企业为方向。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个适宜的环境往往比研发本身还重要。”中信重机自动化公司原董事长、洛阳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傅存法谈起他的创业经历颇为感慨。这位在矿山机械产业工作30余年的自动化专家,深感我国的矿山机械制造水平上乘,“卖不出好价钱还是我们的控制技术难尽人意”。于是他领着自己的一群弟子开始研发大型矿山机械自控嵌入软件。

“我们选择创业中心作为起步基地原因很多,最重要的还是中心形成的产业集聚平台。‘给国产设备装上一颗功能强大的心’是这个平台的共同理念。大家都是从事大型机械控制技术研发的企业,交流方便,容易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如今,中信重机自动化公司早已成为国内大型矿山机械控制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其产品已可与西门子等国际著名品牌一争高低,优良的性价比使其设备顺利地打开了海外市场。而该公司的利润和员工也较之创业之初翻了三番。从创业中心毕业已经3年了,但是傅存法仍然喜欢抽空与李明等创业中心的熟人聊聊,“或者找找信息、或者启发思路”。

如今,创业中心的电子平台已累计为高新区输送毕业企业21家。2009年这些企业产值达到6.3亿元,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未进平台企业。记者查阅这些企业资料后发现,90%企业的产品都“嵌入”到洛阳老城区的国企产品中。

盘活思路,使本地优势大有作为

“区域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这一思路让洛阳创业中心的发展渐入佳境。

既然可以内引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国企提供核心技术;那是不是也可以外联一些拥有技术的国外专家和机构来这里贡献智慧?在这样的想法下,“河南省—俄罗斯科技合作园”(简称合作园)应运而生。

李明称这个计划的雏形源自洛阳国企中退休科技人员的前苏联情结。“他们建议,鉴于洛阳国企的产业基础,与俄罗斯进行技术合作优势显著。甚至连翻译都可以‘就地取材’。事实果然如此,现在,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已经在洛阳落地。”

截至目前,合作园内已完成合作项目10项,在谈项目16项,储备俄罗斯科学院对外科技项目460余项。其中已完成的“等离子点火装置”项目,为世界上功率最大、寿命最长的先进点火设备;而中俄大气光学研发中心也成为两国总理重点推进项目。

洛阳创业中心一展视野,可干的事还很多。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优异的地域环境,使这里的药材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可是这里的农民却对这些药材十分陌生。他们认为种药、采药那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农民就懂得小麦、玉米。”

创业中心请来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王忠东等一批专家学者,创建了“洛阳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会”(简称中药协会),成立“中医药原料资源库”。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办药材种植培训班,普及药材种植技术,通过珍稀中药材的产品加工生产和推广,带动农业结构转型。在伊川县平登乡的丹参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民崔友民告诉记者,过去种小麦和玉米,每亩毛收入1000元;而种丹参每亩毛收入4000元以上。

洛阳素有“牡丹之乡”美誉。但在2005年之前,由于缺乏牡丹的深加工技术开发,导致洛阳牡丹种植面积急剧缩水:2004年该地区牡丹种植面积为16000亩,而到2006年已跌至8000亩。在创业中心支持下,中药协会立题进行牡丹药理研究,先后获得12项发明专利,并及时推广上述研发成果。今天,洛阳牡丹酒、牡丹精油、牡丹茶香飘四季,为花农们带来了丰厚回报。缘此,牡丹种植面积稳步回升,2009年已超过20000亩。

与此同时,该协会通过所建网络平台,宣传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信息,组织省内外专家对中药进行网上检测和评价,进行中药深加工的网上攻关和区域珍稀中药品种抢救性收集。目前该协会已拥有洛阳地区70多个中药品种的样本和20多个药品深加工的发明专利。

“树立服务理念,搭建孵化平台,好像都是忙活别人的事情。创业中心如何生存?这样做盈利机会似乎少一些。”记者想起创业中心那座拥挤的5层楼。

“政府投资创办创业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区域的振兴发展提供多元的科技支撑。创业中心在这些实践中也应该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是一要微利,二要不分红,应该将收入用作新服务内容的开掘。创业中心应该是一种非营利组织。”

李明告诉记者,高新区给予创业中心有力地支持,每年创业中心企业的利税收入全部用来支持中心发展。“有了这些经费支持,我们就可以探索更多的创业模式,与创业企业一起成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