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大: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实力

河北科大: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实力

河北科技大学研发的“基于人工电子受体的休止细胞筛选系统”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纯种发酵,承担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的研究开发”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盘点过去一年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日前,该校校长孙鹤旭欣喜地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大平台建设,提升了科研创新实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日益凸显,服务区域经济、引领地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五大平台

“以前的科研工作,大多停留在个人基础上,充其量就是结合本专业、本学院的教师,组成临时团队进行合作。”河北科大科研处长吴学礼介绍,建立在个人或者临时团队基础上的科研工作,难以承担大项目,成果也往往呈现碎片化、聚集度差的特点。基于上述反思,河北科大组建了聚集学校学科领域优势资源,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按照工程化要求打造的科研支撑平台。

“我们现在不再是单兵作战。”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科大教授刘守信说,“药用分子化学平台集中了化工学院、生工学院、环工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优势资源,统一调配、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成效。”

吴学礼介绍,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目前,学校重点建设了五大平台,除药用分子化学平台外,还有生物制造公共实验平台、通用航空产业平台、先进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平台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目标就是突出特色和亮点,以期更好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助推河北省产业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提升创新实力

说到科研大平台建设的成效,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王军颇有感慨:“填补国内通用飞机焊接技术应用空白的‘搅拌摩擦焊在通用飞机上的应用研究’项目,如果没有机械学院、电气学院、信息学院等多学科科研人员的参与,单靠我们材料学院,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

通过大平台建设,河北科大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近两年,学校连续承担两项国家“973”计划课题,有关非编码RNA识别算法、基因表达相关性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递增,2014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较上年增长80%,稳居全国高校前100位,在全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排行榜中名列第58位。

近年来,以刘守信为带头人的药用分子化学平台,为河北医药产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累计新增产值约43.6亿元,原材料消耗下降5%~40%,产能提高50%~120%,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以非均相生物催化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技术,在全世界率先解决了生物催化技术产业化中合成效率低的难题,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

培养创新人才

首次参加英国国际大学生航模比赛,就夺取了电动组项目冠军,并获得本届赛事唯一一项最佳设计奖;在被称为全球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红点奖”国际设计大赛中两次荣膺“红点奖”,并勇夺最高荣誉“红点至尊奖”……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河北科大学生纷纷深情表示:指导老师的悉心付出,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具备了面向先进生产力、面向自主创新培养人才的底蕴。在此基础上,学校近百个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支持学生动手和尝试;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立项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占地2100平方米、31个创业团队入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一系列举措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河北科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学校航模队自2009年以来连续6年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科研类竞赛),取得了单项11金、团体6金的佳绩;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上荣获全国一等奖6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