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开出拎包创业的众创空间 初创团队招揽到澳大利亚博士

小城开出拎包创业的众创空间 初创团队招揽到澳大利亚博士

每年春节前,我妈都会将台州椒江的家做一次大扫除,把每扇窗户擦得跟明镜似的,以至于每年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会夸上几句并讨要秘诀。从打扫房间再到清洁每扇窗户,她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所以每年那个时候我都劝她找个保洁员分担一下。

这个春节前她真的找了,还找了个不便宜的,25元/小时,高于椒江的平均水平,问她满意吗,她回答“确实专业”,意思是物有所值。

有意思的是,这个保洁员是她通过微信预约的,我特意点开那家公司的公众号看过,上面除了预约时间、时长和保洁员数量外,还有是否需要“擦玻璃”的选项。不用问,这个选项她肯定没有选。

带五色毛巾做家政O2O

在我印象中,椒江保洁员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塑料小桶,一把刮刷和一条毛巾。听我妈说,她约的保洁员扛了个工具箱上门,气势很不一样。打开工具箱,最醒目的是五条颜色完全不同的毛巾,棕色是厨房专用,紫色是卫生间专用,绿色是家电专用……

“说是为了防止各个空间细菌交叉感染,除了毛巾,还有湿巾、百洁布、小铲子和钢丝球,看上去就专业。”

换上了带来的工作服后,保洁员拿出一张“时间确认单”,告诉我妈这是她打扫每个区域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如果超时严重,可以在公司回访时提意见。

听保洁员说,这个时间是公司测算出来的,一般不会有太大出入。在和我妈拉家常时,她还透露公司给自己办了健康证,上了保险,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工资。

她所在的这家公司叫“顾得家政”,“顾得”二字是英语“Good”音译过来的,看上去老板还挺洋气。

长假结束后,我联系了“顾得”的老板舒荣顺,他是四川人,十多年前来到台州,去年创办了这家公司,现在手下有20多号员工,业务主要集中在椒江、黄岩和路桥,新一年准备拓展到台州其他地区。

他说五色毛巾、时间确认单这些东西都是之前创业积累下来的经验,“现在三四线城市家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我觉得这种把服务做细致的O2O模式有很大机会。”

拎包创业开始流行

作为初创公司,舒荣顺现在的办公场地比较特殊,在台州市创业服务中心大楼七楼的众创空间。在这个两千多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内,设有咖啡厅、办公区、公寓、食堂,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保障创业者“无忧创业”。

“来的时候就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其他我需要的,这里都有。”舒荣顺回忆说,“客户对接、创业交流活动,培训、会议场地,这些资源对创业初期的人来说是很可贵的,要自己配齐几乎不可能。”

负责运营这个众创空间的是总部在杭州的楼友会,目前已经将在杭州的运作经验复制到台州、衢州、绍兴、嘉兴等地。

台州业务的负责人杨明曦介绍,已经有10多个项目率先品尝了台州的“众创咖啡”,很多项目还因此获得了本地媒体的关注,“我们希望给这些团队对接合适的资源,让他们更快成长,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对接到更大的平台去。”

福隆网络也是“众创空间”的首批入驻公司,创始人吕绍坤和团队打理着上百个微信号,包括“椒江青年”“台州万达”等一些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大号”。

2013年,原先做门户网站运营的吕绍坤一脚跨入了移动互联网,用半年的时间与杭州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名为“百事微通”的系统,用于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加工,丰富内容和功能。

“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号开发员工打卡、CRM(客户关系管理)等功能,那些公司不用再去额外购买软件。”他的下个目标是围绕微信做行业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外卖、健身等行业做定制化的系统,优化他们的管理和服务流程。”

初创团队迎来澳大利亚博士

在杨明曦看来,台州的创业项目没有杭州那么多,但不乏自身特色,比如许多项目围绕本地的制造业展开,挖掘制造业创新和转型过程中的红利。

去年12月,朱立志开办了寰球人力,主要为企业和政府物色“高精尖”人才,重点服务台州的科技型企业。不久前,他帮台州一个光伏团队挖到一个“海归”,是位澳大利亚的博士。

“过程比较顺利,台州这个团队比较慷慨,让对方以技术入股,占30%股份。”他说,眼下想要带项目或技术回国的海归有很多,台州老板求贤若渴,从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的企业无论是做研发还是营销,都需要大量高级人才,市场空间很大。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也被浴火重生的飞跃集团看上。正在建造的“飞跃科创园”是台州的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总投资38亿元,带动投资100多亿元,计划2018年年底全部建成,是浙江省首个工业4.0示范产业园。

这个园区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航空元器件、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高端人才、高端资源、高端项目在周边集聚,目标是成为台州的“智造中心”。

据《台州商报》报道,截至2016年1月,全台州已建成10家大学生创业园,5个500精英创业园,其中台州大学生创业园等4家创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创业园。

优雅的喝汤人

记者观察

观察老家台州的创业氛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几乎所有项目我都在杭州见过或者体验过,其中很多在一、二线城市迅速从“蓝海”变成了“红海”,却在小地方玩得风生水起。

比如在微信朋友圈卖私房甜点、家政O2O上门、微信代运营等,项目的规模和操盘者的野心都不算大。同这些创业者的交谈,很难感受到杭州创业者那种纵横捭阖的气势,他们更多在说已有的成功案例,不怎么去描绘未来有多美好。

我问一个在老家的创业者,想不想融资,要不要做大。对方愣了一下,带着腼腆的笑容说“想”。看得出,他压根没考虑过这事。

客观来说,一个三线城市的市场容量是无法与二线城市相比的,项目的想象空间本身就很有限,何况这些项目多是从一、二线城市移植过来,进入门槛较低。不过,也许正因为这些,不同于大城市创业者大谈空间和预期,小城市创业者讲的是生存和盈利。

再往深里说,一、二线城市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风投,三、四线城市的创业资金往往是家人赞助的,二者在数量上不在一个等级,所以你很难在小城市里发现有创业团队砸钱投广告,或者搞什么补贴大战,也自然感受不到资本“双刃剑”的另一面。

从资源角度来看,小城市的创业项目是很难与大城市竞争的,但不妨碍那些有想法的小城青年不断尝试,在大城市的创业者吃肉的时候,他们可以喝点热汤。从我的观察来看,他们喝汤的姿势有时要比吃肉的人更为优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