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力科创中心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聚力科创中心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岁末年初,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年终盘点惊喜连连——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8亿元,超过前5年成果转化总额;5个1.1类化学药物新药获得临床批件,成为年度化药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药物研发机构。

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学院年轻教师陈彬对新一年满怀憧憬。2016年1月1日,陈彬与学院签订了3年的离岗协议,正式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保险类企业创业,成为上海高校离岗创业的第一人。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陈彬的生活变化,均源于2015年5月上海出台的科技创新“22条”及若干配套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集聚创新人才举措,以创新人才优势,撬动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构筑起上海创新人才库。随着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户籍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完善,上海人才引进速度加快。2015年,非上海生源应届大学生落户1.73万人,留学人员落户7459人,办理外国专家证8714人。

更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在上海,创新主体对创新人才有最终评价权,政府简政放权,鼓励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强化股权激励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果收益按照5∶2∶3比例分配,五成奖励给成果发明人;两成给予成果完成团队,作为后续新药研发经费;剩下三成“反哺”药物所,用于维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这些政策打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为科技成果转化松了绑。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需要政府进退有度。“退”,是腾出空间,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让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技创新。“进”,是面向“市场失灵”领域,主动作为,加强统筹和顶层设计。2015年年底,上海“科技创新板”正式开盘,实现了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缓解融资难。还建立引导基金,促进天使投资发展。

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15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件。国内外研发机构加快集聚,目前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96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