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创业遇阻

“自由行”创业遇阻

一年前风风火火上马的出境自由行创业团队,剩下不到10人;志在必得的“机票”自由行尾单甩卖业务,无奈之下默默收场……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看上去很美”的自由行产品吸引了一些旅游老兵和新兴投资人的加入,然而,这些“小而美”的旅游创业项目在辛苦的开荒播种后,并未等来资本和客户的“宠幸”,反倒面临关门危机。商报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今年本该是旅游旺季的暑期,受诸多原因影响,客单价下滑、订单量萎缩的行情让重庆不少旅行机构感到日子难过。失掉暑期行情,部分做自由行的创业公司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该放弃现有业务,紧急调头转向。

现状

创业一年半“裁员”过半

投身旅游行业之前,80后小伙子王西贝保持着平均每年去一个国家游历的习惯。昨日,王西贝坐下来向记者侃侃而谈,周游各国的他算得上绝对的旅游达人,前年圣诞节,他萌生了自己创业做旅游的想法。一个月后,他拿到了“途尔旅行”的营业执照。

途尔只做小众的定制旅行,主打自由行客源群体。沿着曾经出国旅行的“痛点”,王西贝研发了很多一手的产品:热开水、WiFi、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景区门票等等。所有的服务项目,王西贝的团队都亲自采购,亲自包装,亲手递到客户手中。

“带着热乎劲儿”的旅游线路产品,很快替途尔闯出一条路来。“很多客户打来电话,问我美国哪些地方好玩,怎么玩,叫途尔帮他做攻略。”王西贝就这样一单一单地做,积累客源、口碑。但与此同时,初期的启动资金也在一天一天减少。

要从传统旅行社和线上OTA(携程等线上旅游分销平台)大佬口中抢食,途尔的获客渠道本身就受到极大挑战。加之公司产品颠覆了传统跟团游的货架零售模式,引导、教育客户也要花时间。王西贝的启动资金很快就要烧完了。

“30多人精简到10个人。”在创业发展的路上,途尔迫于成本和运营压力,不得不一次次压缩内部结构,精简人力开支。一年多时间,王西贝在深刻体会到“空中飞人”艰辛滋味的同时,也越发对自由行创业的初心产生质疑。

“我认为我进来得太早了,实际上创业之初是我产生了幻觉。”昨日,坐在大渡口众创空间的办公室里,王西贝感慨颇深,“跟我当初憧憬的完全不一样,在重庆做自由行还缺乏目标人群,热爱出境自由行的人群太少了。”

压力之下撤离高档写字楼

跟王西贝相比,另一位围绕自由行风口进行创业的旅游老兵,也被市场无情的海浪拍到岸边。这位不愿具名的旅游人士此前辞去某大型组团社高管之位,自主创业。他瞄准和深耕的机票B2C平台,专门做航空公司包机遗留的“尾单”,靠“尾单甩卖”来打通、串联起商业模式,辐射自由行的刚需领域。

靠浸淫旅游业多年的经验,和自身对旅游行业深刻的认识,为避免和既有的OTA大佬正面交锋,他坚决不自立门户做流量“平台”。然而,这个围绕自由行机票的细分市场所建立的线上交易平台,同样让他在“蓝海”翻了船。

商报记者了解到,这位大佬带着他的平台产品先后进行过业内推广,也跟一些政府主管机构进行过接洽路演,最终却斗不过淡旺季行情波动及航空公司直销模式等带来的冲击,面临生存下去的危机。据了解,这家公司最近已从180多平米的高档写字楼办公场所中搬离,“压力太大,租金都承受不起了。”该人士向记者坦言,不堪运营压力,公司不得不从原来的办公场地撤出,整体搬迁到一个成本压力较小的场所。“不打算继续做这样的平台,不断在调整思路。”该人士透露,创业公司的好处是船小好调头,从创业至今,他不断在调整思路,及时“踩刹车”。

原因分析

A

互联网大平台

“黄雀在后”

一两年前,“跟团游即将告别历史舞台,自由行大有可为”的喧嚣还在耳边回响;一两年后,现实的残酷却给了踊跃的创业者一个深刻的教训。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自由行创业公司的种种“不顺”仅是市场的一抹缩影,单打独斗的“自由行”业务推不动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是没有市场,根本原因是几个大佬雄踞着流量入口,传统旅行机构和新近成立的创业公司根本无法撼动。”王西贝认为,如果说去年是线上旅游的“自由行元年”,那么包括途尔在内的多数本土创业公司都成了“先烈”。

“好不容易把前期的苦活、累活做完,大佬直接切入,连根拔起直接端掉。”王西只坦言,目前主营自由行的创业团队几乎都在做类似于“开荒”的工作,未来的命运谁也说不准,资金和客源都是未知数,“而对于携程这些大佬来说,这些恰好是他们不为对手所复制的优势”。

B

传统旅游习惯壁垒难破

“线上的目标客源争取不来,线下的客源又被传统旅行社死死捏在手中,创业公司基本上是腹背受敌。”重庆宝中旅游总经理盛翔昨日向记者分析称,在较为保守和传统的重庆市场做自由行,比起北上广等城市要艰难许多,首先传统旅行社多年来建立起的市场壁垒太厚,培养了较为稳固的跟团游消费习惯,“这部分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单纯的自由行业务很难介入。”第二,自由行产品极力想争取的90后甚至00后目标客群,又被OTA死死吸引在线上,想从线上争取流量更不容易。

“创业之初圈定的很多刚需,最后发现其实是伪需求。”王西贝告诉记者,创业团队“想当然”地走在了市场需求的前面,将目的地的一些“精准刚需”想象得太“迫切“,而实际上比起这些需求,现阶段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

C

采购资源

对资金要求高

精准人群定位“模糊”、市场壁垒攻破不力,自由行创业成了“水中花”、“镜中月”。杀敌一百,损兵上千,弹药很快用完,多数团队一步步被资金拖垮。“盈利模式不匹配创业周期,自由行又非常倚重资源采购,对资金要求很高,而资源采购又决定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在重庆经营“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创业人士徐子明坦言,自由行创业团队一个个跌入资金链紧张的恶性循环中,共同谱写着这曲悲歌。

声音

找到旅行中的“痛点”

等待市场需求爆发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王西贝们来讲,自由行仍然是未来5~10年的一个特定趋势,虽然目前客人还未“进场”,但他们愿意在“煎熬”中静待着黎明的日出。

“慢慢熬,熬出一种需求。”昨日,王西贝态度坚定地分享了近期的工作安排,虽然团队只保留了三分之一的人,但留下来的都是“精英”。王西贝对他这支“精英团队”很有信心,“团队中每个人都在国外生活学习过,他们为客户定制出来的路书、攻略,远比一群压根没有出国旅行经验、上网扒拉一堆信息做旅游的人更有号召力。”

“我感觉旅游创业的风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场创业,关键是人才和耐力,看谁熬得久。”重庆宝中旅游总经理盛翔也认为,自由行的春天肯定会来,在此之前看谁“熬”得久。

分析人士认为,自由行不仅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也是90后、00后的主要出游方式,但“偷懒”和“比价”依然是自由行时代的两大消费特征。“自己出境游多累啊,如果我给你们提供机票和酒店的组合,还为你们安排好目的地的一切吃喝住行,你们是否愿意回归旅行社?”一位深耕布局自由行的业内人士称,未来自由行产品需解决的“痛点”恰恰是“懒”和“贵”,提供类似“旅行管家”的服务。简而言之,把旅行中繁琐的“行程服务”以合适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并从中盈利,就是商业模式。

在需求培育期,通过切入搜索、尾货、攻略、目的地旅游服务等细分市场,在暂时没有巨头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正是上述不少自由行创业团队的“生存法则”。从线上的“神坛”走出来,进入社区、书店、商场等场所,去搜集自由行“痛点”,引导、感染目标客户,正是王西贝们接下来要做的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