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超越屡刷“中国高度”

创新超越屡刷“中国高度”

从深圳莲花山顶俯瞰中心区,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这些不同时期的深圳最高建筑傲然挺立,构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这些摩天大楼不仅刷新着“中国高度”,也推动中国建筑水平实现一次次跨越。如今,这些中国建造的地标,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精品。

作为这些地标建筑的建设者之一,中建钢构金牌项目经理陆建新长期坚守项目一线,勤于学习新知识,积极钻研新技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率领团队破解了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

陆建新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个人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个月寝食难安“孵化”重大创新

放眼世界各地,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清楚,超高层建筑结构高、跨度大,施工难度超乎想象。

陆建新18岁就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先后参建了3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国内目前有7幢超百层大楼,他主持承建了4幢钢结构主体工程。

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是一次新的考验。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担任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期间,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

2007年,在广州西塔任项目执行经理时,他发明了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和伙伴们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超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原建设部总工程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许溶烈这样评价:“陆建新首创的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等成果,对广州西塔项目创造两天一层楼的世界超高层施工新纪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虽然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但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施工中,陆建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场地条件所限,项目施工的塔吊在安装上突破常规,每台自重达450吨的4个巨型塔吊要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这一做法在国内外建筑业还没有先例。这些庞然大物如何安装支承系统以及维持稳定,成了摆在陆建新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几个月师傅可真的是寝食难安啊。”陆建新的徒弟、现任华润总部大厦项目执行经理的唐齐超告诉记者。

困难面前,陆建新苦思冥想,开动脑筋,带领团队模拟安装工况,利用模型仿真计算方法,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终于成功研发设计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承系统。

可是,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强度不足的问题。当时,距塔吊首次爬升时间已经不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修正,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施工进度,并造成1000多人窝工。

陆建新又是整整一个月没有睡好觉,有时半夜都会突然惊醒,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沟通解决方案。最后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销轴直径偏小导致连接间隙大了一些。

症结找到了,他马上奔赴销轴制造厂家,监制出新的部件并安装到位。至此,支承架的安装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一个工地诞生两项国际领先成果

4台塔吊开始正常运行,陆建新松了一口气。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2013年春节复工后,项目施工进度一直很缓慢。这是因为4台重型塔吊的支承架系统拆卸周转的时间过长,加上支承架拆卸完后放置在地面还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对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

对此,陆建新团队感到犯难了,项目业主和总承包单位也十分着急。

一天,陆建新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赶到项目工地参加安全晨会。会后,他灵机一动,冒出一个想法:支承架不用卸到地面,而是把最底下的支撑架用钢丝绳悬挂在最上面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这样既节省了地面堆场,又减少了塔吊用于拆卸支撑架的时间,提升了塔吊使用效率。

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有人认为结构存在风险;还有人认为是凭空想象,不切实际。但陆建新坚持大胆尝试,谨慎求证,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

实践证明,这项发明使每次支承架的周转拆卸都节省3至4天时间,整个工程下来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这项技术革新给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获得成功后,陆建新首先想到的是予以推广。在建的597米高的天津117大厦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收效明显。

2014年1月,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由7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同样在这个工地,他还带领团队创造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新纪录。其中,“200mm厚八面体多棱角铸钢件焊接技术”也获评国际领先水平。

“施工过程难免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当时确实觉得挺难。但现在回过头看,攻克它们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总结这些年来的创新实践,陆建新非常谦虚。但很多人知道,陆建新能不断地捅破一些窗户纸,是因为他不仅有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且勤奋好学、敢想敢做,干事严谨科学。

百层大楼施工螺栓损耗不到100颗

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确保质量。

工作中,陆建新恪守“质量至上”的理念,他总是耐心细致地推敲着一个个细节,事无巨细地琢磨一个个变数,用别人难以理解的严谨、精细、苛刻,投入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每一件事。

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部,记者看到走廊边上堆放几大叠图纸,如果把这些图纸垒起来,预计有五六米高。“这都是平安项目的图纸,施工前必须要认真阅读,做到心中有数。”陆建新说。

熟悉陆建新的人都知道,他看图纸比谁都认真。项目图纸再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不合理而打窝囊仗。

作为项目负责人,陆建新每天早上6点半就来到工地,将整个工地巡查一遍,将当天要解决的问题梳理一遍,当天每个施工点位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陆建新有个特点,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工程上的每一件事、每笔费用他都会记下来,让项目管理更加精细。

无论是抓施工质量还是负责项目管理,他都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在100多层高的京基100项目工地,时任质检员兼高强螺栓工长的陈永平至今还记得,每次提采购计划的时候,陆建新都要求,高强螺栓数据的统计,必须由班组长和现场工长分开进行,统计时必须用深化图纸一张一张进行核对。

陈永平心想,不就是个别的螺栓吗?统计的时候有误差很正常嘛。但是陆建新却要求,每次对不上的数据要重新核对一下,找出原因,直到一致才可提交采购计划。

陆建新还要求,每次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必须对上次采购的螺栓进行库存盘点,将没用完以及现场多出来的螺栓进行扣减。

根据合同要求,高强螺栓允许损耗5%,而公司内部要求2%。对此,陈永平非常不理解地问:“业主的合同规定损耗为5%,我们为什么不按照要求多采购一点放着,避免现场要使用的时候没有储备的情况?”

陆建新则回答说:“统计准确一点,浪费就少一点。”结果等到工程最后封顶时,整个工程共用了高强螺栓20万套,而现场多出来的高强螺栓还不到100颗,这结果让项目业主都感到很惊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