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院所分类改革试点“满周岁”,有哪些收获?

四川院所分类改革试点“满周岁”,有哪些收获?

去年4月,随着《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先后下发,以“转化一批、深化一批、改制一批、新建一批”为布局的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正式揭幕。

一年过去了,以“分类改革”和“强化激励”为关键词,省内42家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此项改革进展如何,有哪些收获?日前召开的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工作专题会议上传出消息:截止到2016年底,参与改革的12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7.16%;9家转制科研院所主营业务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6.8%,同时全省新增新能源汽车、高新轨道交通等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总量达117家。

全线飘红的改革成效背后,通过试点形成的系列配套激励政策、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探索出的混合所有制股份改造、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模式,更为未来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破难,奠定基础。

看变化:让更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此次试点改革中的“深化一批”改革模式,旨在通过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取酬、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等,探索形成一套符合四川省科研院所实际的高效管理制度和模式。

在四川省农科院,被誉为菌中珍品的羊肚菌正是在改革中“重获新生”。

院长李跃建说,作为一种珍稀名贵食药用菌,羊肚菌市场价值极高,对农业扶贫攻坚意义重大。该院土肥所过去在羊肚菌新品种和人工驯化示范栽培技术方面成果丰硕,但传统的作物栽培、技术咨询、品种转让等“单点”科技服务,难以使全省羊肚菌产业得到整体化发展。

改革中,土肥所于2016年组织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地方企业联合成立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宣汉县科创农业等农业科技企业,专业从事羊肚菌等特色食用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发。“通过改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迈上新台阶。”李跃建说,目前新企业四川南部、盐源等42个县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带动全省羊肚菌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农民增收超过1亿元。

为解决成果就地转化难的问题,本次试点还选取了11家与四川省重点产业融合度高的中央在川院所开展“转化一批”试点。在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改革中,将已有的“金属牙齿激光3D打印装备与成套工艺”“空气动压轴承技术”等成果,分别转让该绵阳、德阳两家科技企业,对当地制造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而在“新建一批”试点中,去年四川已在轨道交通、新能源动力等领域新建16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产业认定14家产业技术产研院。

看经验:政策“网格”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从纵向看,本轮改革42家试点单位的归属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经信、农业、医疗卫生等各级;从横向看,改革中多项配套政策又涉及组织人事、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在改革中,通过制度设计、配套政策形成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政策“网格”,营造有利于改革试点的环境条件,是此次试点的重要经验。

自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方案》下发,为下好改革“先手棋”,一年来四川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体系。今年1月,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下发,进一步保障“松绑+激励”措施落地。

为在各领域改革中实现政策的“量体裁衣”,省人才办制定政策对科技人员兼职实行分类管理;省农工委出台方案,破解基层科技资源薄弱、支撑能力不足问题;省财政厅下发通知,建立科研院所多元投入模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出台“十条政策”,在公开招聘、创新编制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扩大科研院所人事自主权。

“阡陌交错”政策链也使改革政策在各试点单位加速落地、政策红利快速释放。在四川省畜科院,“兼职取酬”、“留职离岗转化”等办法先后出台,激励了70余名科技人员在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兼职;在省环科院,新出台的“离岗创业”管理办法激励6名科技人员自愿离岗创业,不仅成为所在企业骨干力量,还获得8%股权激励。

不仅如此,有了完善的政策网络“兜底”,部分试点院所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拓展。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表示,按照“2年试点突破”和“5年体系完善”的改革目标任务,下一步四川将积极争取中央在川院所参与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并在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院所自行采购仪器设备、激励院所领导创新等领域配合出台细化政策;推动科研院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改革政策落地落实;推进转制院所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继续壮大建立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功能定位明确、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