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松绑”

为创新“松绑”

“汪颖老师,您好!报账已办理,金额3671元,凭证编号为:02536,已打入您尾号2878卡中,请查收。”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汪颖收到了该校财务短信平台发来的一则短信。

“从把报销票据交给报账员,到报销款打到我的银行卡,中间只隔了一天。”在汪颖老师的记忆里,两年前,同样的事可能要等一个月甚至更长。

和汪颖两年前的体验一样,很多科研人员经常反映:报销手续繁复、程序多、时间长、难度大,科研人员被逼成了“报销会计”“报销民工”,不能专心从事科研活动。

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也是困扰科研人员多年的一大难题。曾经,一位科研专家这样揶揄,“假如预算中的小白鼠是20只,但试验中如果有小白鼠意外死亡,则需自掏腰包重新购买,因为这在预算之外。”

科研创新是最复杂的智力创造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无法提前几年就把需要用到的材料“计划”得一清二楚,也不可能像抓建设项目那样,用时间节点倒推进度,这也是创新的独特规律和属性。因此,只有扫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解放第一生产力,让创新源泉喷涌。

为此,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印发文件,亮出多项“松绑+激励”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从体制上激活了创新活力。现在,汪颖所感受到的新变化,正是得益于这一科研经费“新政”。

针对科研人员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新政”一一开出了“药方”。比如,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资金、差旅会议、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重申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设立“科研财务助理”……

很显然,“松绑”“放权”,正是这轮“新政”的目标所在。

但财政部、科技部的专项督查也发现,有的单位责任担当不够,不愿行使已经下放的管理自主权,有的单位政策激励效果也未能充分发挥。看来,当务之急,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还是要尽快“接住”下放权限,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不能忽视,当前我国科研人员总体待遇仍偏低,根本上还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推进绩效改革,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这说明,我们要舍得花钱养人。

但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仍不规范,使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甚至被少数科研人员中饱私囊。这也说明,下放权限的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堵住漏洞,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安全、有效,真正为创新所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