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北科技大市场如何为供需双方“搭桥”

看东北科技大市场如何为供需双方“搭桥”

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专利成果产业化,这是一个老话题,真正把它作为一个新业态或者新产业来看,还是近几年的事。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等,也包括相关业态综合性的服务业。

5月正式运行的东北科技大市场,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沈阳国际软件园,自2016年11月启动组建,为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政府共建,由第三方民营机构运营,是辽宁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大市场打造“一厅一网十平台”,今年3月底试运行以来,已经有39家服务机构实体入驻,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126家高校、院所等单位成为科技资源供应商,收集项目、成果、人才、专家450项,为302家企业提供了各类科技服务,举办创新创业等活动47次,16项成果完成场内交易,促成技术交易合同59项,实现技术成交额1.07亿元。

需求促生市场,技术转移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技术转移交易额已超过7000亿元的规模,这无疑是未来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业态。

辽宁省的情况如何呢?

辽宁省专利质量位列全国第六位

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的优质专利,最可能被转化,形成生产力

今年4月,辽宁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发布了《2016年辽宁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2016年,我省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八位。

也是在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与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 《2016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首次对全国各地专利质量开展评价。结果表明,我省专利质量总体较好,位列全国第六位。

采访中,有两组数据引起记者注意。

技术成果供需双方都渴望专业化服务

非市场化运作的转化机构不专业,成果转化效果不尽如人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专利转化专业性服务的渴求,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共同需求。

“谁都不想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专利成果就那样放着。”今年4月21日,吉林大学工研院产学研合作一部负责人张嘉桐应邀组团,带着21项成果来到沈阳,参加由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对接活动。

谈及吉林大学工研院成立的初衷,张嘉桐介绍,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特别是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我们把科技合作处等职能进行了整合,以便更好地服务老师,推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外实现转化。”

和吉林大学一样,目前,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也大多有自己的转移转化机构,如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等。但是,这些转化机构毕竟不是市场化运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成果的渴求十分强烈。

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技术股份制企业,其主导产品是精密波纹管、波纹补偿器、强化型换热器。“我们公司本身是研发型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至少400万到500万以上。”公司负责技术项目的张经理表示,公司研制开发的“电沉积波纹管”“阀用高压金属波纹管”等产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26项,对企业技术提升有很大帮助。“一项专利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如果直接购买,可以大大缩短时间和成本。”

企业作为需求方,在技术升级等方面需要大量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优质成果的提供方,有转移转化的意愿,往往因缺乏对市场的了解而不得不“长期持有”。

可见,一项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不但要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积极行动,更离不开第三方的牵线搭桥。这个第三方不但要掌握成果两端的信息,更要以专业的服务促成对接。这些专业服务包括供需双方急需的成果评价、金融财税、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第三方,为成果的持有方和需求方之间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促进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东北科技大市场运营中心主任、沈阳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学荣,道出了科技大市场的主要功能。

东北科技大市场“一条龙”服务

你有专利成果,他需要这项专利技术,我来搭建一个专业的沟通平台

走进位于沈阳高新区、总面积6045平方米的东北科技大市场,聚集130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大厅,涵盖了政务服务、科技服务、市场服务等多个门类。

李学荣告诉记者,科技大市场的服务理念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精准服务。

“首先是搜集供需双方的资源。”东北科技大市场业务部负责人张华君说,目前,科技大市场和各大高校均有合作,有大量对接的资源和老师。“我们之前承担了很多国家课题,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产权数据库,比方说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这上面就有几万个发明专利。”说起这些,张华君显得底气十足。

目前,张华君和同事经常性的工作是去企业调研,对企业需求进行登记。“我们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初步的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组建团队,对接专家,给出方案,对接成果,并在成果应用中进行指导,对服务进行全程跟踪。”

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就是科技大市场的服务对象之一。谈及和东北科技大市场的合作,公司主管项目的张经理很有感触,“之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很多弯路,大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捷径,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先服务后收费的模式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张经理介绍,去年,大市场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帮助企业顺利申请到了沈阳市知识产权局专利技术转化资金补助,对企业帮助很大。现在,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大市场的服务了。

“比如新专利的申请,首先要进行专利的预警,这个科技大市场就有专利代理,给我们指导。此外,还有成果转化的对接洽谈、知识产权管理、财务审计服务等等,大市场都很专业。”张经理告诉记者,在科技大市场的帮助下,企业目前正在和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就波纹管相关技术专利转移的事项进行洽谈,“有了大市场的帮助,我们和高校进行议价更有标准和方向,也更容易促成专利交易。”

“没有科技金融,就如人体得了白血病。”李学荣介绍说,大市场在提供成果展示、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大数据等服务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融入了科技金融。“我们在促进知识产权专项贷款方面已经有了设想和安排,将充分利用政府的风险基金池,为企业开展专利项目融资。”

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服务需要政策引导

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已经起步,沈阳的“科技创新券”开始见效

科技大市场如何尽快“长大”?李学荣认为,辽宁的科技服务业不像南方那样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政策引导。

“在西安、宁波等地,科技大市场都运作得比较成功,政府有一定的引导投入,增加了企业对大市场的信任和认可,提升了大市场的使用率。”李学荣认为,应加大全社会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视和支持。

“只要是我们服务过的企业,基本上都认可我们的服务能力。”张华君也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服务。

张华君表示,科技服务体系的欠发达也是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之一。“比如,企业有一些高端的检测需求,我们很难在沈阳找到有效的对接方,就得到外地去找,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如果不做检测,市场竞争力就没有南方企业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急缺。科技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张华君表示,科技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规模偏小,市场急需的科技评估、科技经理、风险投资、创业指导等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深度的专业服务,一个人一年最多服务10个到20个企业,再多根本服务不过来。而一些涉及专业性特别强的,可能换一个人就谈不下去。”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企业关注市场效益,但不会花大价钱去高校买大成果。“有市场的可以,但是作为技术储备,多年以后才能实现转化形成产品的情况,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因为对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对于在我省刚刚起步的科技服务业来说,特别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这里包括建立统一的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制度,制定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科技人员加入科技服务业给予支持等等。

2016年10月,沈阳市出台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科技服务业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力、从小众主体到大众群体、从创新能力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转变,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推进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沈阳的“科技创新券”政策已经适用于中小微企业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