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众创空间不能“撒胡椒面”

发展众创空间不能“撒胡椒面”

近两年,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我国众创空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我国各类创业平台接近8000家,其中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这一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在整体上有助于提升社会创业的成功率; 与此同时,各地涌现的众创空间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有不少平台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正是在这样一个节点,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正式向地方科技厅印发《国家众创空间备案暂行规定》(以下简称 《暂行规定》),明确了申请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应具备的一系列条件,且表示,将对已经备案的众创空间进行动态管理。

众所周知,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有补贴扶持政策。虽然各地的补助数目不一样,但和一般的创业企业相比,动辄几十万元的补助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收益。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其发展,对于投资众创空间、孵化器内的创业团队者,一旦投资失败,仍然会给予补偿。政策太好的效果,就是繁荣背后也有“杂音”——有些地方的众创空间属于跟风而为,发展特色不足,找不到自己的盈利模式,结果不得不惦记着政府补贴。

此外,公众对众创空间也存在一些误读。一位经常出入某地创客中心的年轻创业者曾告诉我,在最初的众创空间里,经常会有定期组织的创客活动。大家带着兴趣和疑问走到一起,合力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创新创业”的推进,不少人曲解了创客文化,认为创客就是搞创业的。而在这位年轻人看来,创客空间应该更纯粹。与创业需要引导和资金相比,创客最需要的是“开源、自由、制作、分享”的氛围。正是这样的氛围,而不是花力气摸索出一个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才让创客真正可以持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酷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更好”。

在发达国家,创客空间所需要的资金通常是发起者自己解决的。国外早期的创客空间也有与企业合作的例子。比如,创客为企业某些需要实现的项目打工。一旦这些项目成功,就会有更多的项目找上门来。但是,对于这种模式,国外的创客空间也在反思。美国“创客教父”Mitch Altman 就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为了更纯粹地做创客,他把原来的创客空间关掉,重新发起了新的、更纯粹的创客空间。

如今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地方推荐的众创空间进行审核,客观上为众创空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更深挖掘自身特色的契机。除了国家级的众创空间之外,各地的众创空间也应当通过更高的标准,思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提高标准也是为了更好地“甄别”,然后才能对真正优秀的众创空间加以扶持。毕竟,在对众创空间的政策扶持和补助资金使用方面,“撒胡椒面”称不上一个好办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