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不能唯技术至上 监管应与科技深度融合

金融科技不能唯技术至上监管应与科技深度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怎样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安全面临怎样的挑战?在严监管下,金融科技如何发展,才能平衡好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日前举行的北京金融安全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李东荣表示,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要让金融创新真正带来更多的福祉普惠更多的人群。

金融科技不能唯技术至上

李东荣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同时也给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对金融风险防范的穿透性、精准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金融科技、做好金融安全和风险防范问题,应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重视技术发展的趋势,增强前瞻性的战略应对和布局。

如何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在李东荣看来,其一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金融科技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把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普惠水平、有利于提高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评估创新价值的基本标尺。确保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正确、路径科学。

同时,还应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和紧密结合业务需求。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发展要注重遵循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唯技术至上,过高估计新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也不能忽视技术发展的趋势,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应对和布局。我们要注重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将金融科技创新放在一个更长的经济周期内去观察和检验,不能够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滞后性。

李东荣指出,金融科技不能离开金融场景和业务需求,空谈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应该审慎地选择相对稳定成熟与业务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数字技术,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划分和管理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技术应用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新金融科技才能支持新经济

当前,新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动能。“只有新的金融科技才能支持新经济。”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新经济有以下三个特点,因此旧金融不能支持其发展。第一,新经济具有软性特征,没有重资产,却有软价值。对于这样的软性新经济,传统偏重资产抵质押的金融体系很难支持。第二,新经济价值创造规律和传统制造业有很大不同。“过去,包括土地、工资和资本在内的90%以上的投入都应该是有效投入。”滕泰说,而对于新经济,大部分投入都是无效投入。如成千上万的软件中只有一个Windows系统,无数的手游中只有一个王者荣耀。此外,新经济的价值实现规律不同。滕泰表示,传统制造业的价值实现通过销售产品获取利润,而新经济往往是免费经济。

“我国当前的金融科技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除了监管层的呵护包容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新兴金融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国的金融科技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企业不能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支持。”滕泰称。

金融监管应与科技深度融合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国迅速发展,但热火朝天背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指出,近年来,地方金融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一是无牌照,涉重型的风险隐患较大,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偏离信息中介的定位,风险管理失当甚至造成平台爆雷跑路事件,一些非法集资活动以短期类、高回报为诱饵,打着电子商务、消费返利、投资理财、时尚互助等各种名义欺骗参与者制造庞氏骗局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损失给社会和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破坏。

“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交叉性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和产品上线交付的速度持续加快,各类金融资产的转换更加便捷高效,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阶段性越发明显。”李东荣表示,同时金融风险构成的交叉性和复杂度日益诞生,所有的这些变化将给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也对金融风险防范的穿透性、精准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要让金融创新真正带来更多的福祉普惠更多的人群。

“金融监管与创新发展总会是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动态博弈和螺旋式上升中寻求平衡,监管科技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金融科技挑战的重要举措”,李东荣指出,要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按照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方向要求,推动金融监管与科技深度融合,依托数字化监管协议、实时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风险感知等科技手段,优化金融监管流程,提升金融监管效率。

“防控金融风险是一场持久战,要着眼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明确阶段目标、做好长期应对。”殷勇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