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高新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纪实

湘潭高新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纪实

高擎创新大旗,构筑创业平台,这里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

聚合科技元素,促进成果转化,这里是催生高新技术的温床。

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湘潭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了中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孵化基地——火炬园,不仅在“转化成果、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园区经济提速积蓄能量;同时也为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链配套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平台不断“升级”

“创业服务中心得知我们自主研发了新项目后,就派专人指导我们做项目可研、创新基金申报等材料,并指导新项目加快投产,后来这个项目竟得到40万元的补助,而且项目投产后很快见效了。”科创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定军在回味这笔“意外”的资金给企业带来发展时,在兴奋之余显得尤为感动。

在火炬园,像科创一样得到项目资助的企业不在少数。自2008年以来,该中心共帮助32家企业的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共计2365万元。

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于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就是这样通过项目申报辅导、科技政策宣讲等方式,及时向创业企业传达科技项目信息,并深入企业,挖掘创新要素,形成科技创新点,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让企业获得国家项目扶持资金。

今年,创业服务中心又大胆尝试,通过订单质押、知识产权反质押、联保联贷等方式争取银行贷款,仅上半年,就协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1150万元。湖南永菲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2年前入驻火炬园,资金一直相当紧张。今年,企业就是通过订单质押的方式,成功获得银行60万元的贷款。8月,银行又有意贷款150万元投资该公司的技改新项目,新项目投产后将新增5000万元的产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内首家针对科技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服务的广东湛江商业银行入驻火炬园,并已为近30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得企业融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我们的责任就是服务、服务、再服务。”在他们看来,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入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快慢。因此,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把科技服务体系、平台搭建摆在重中之重。近年来,为了给入园的太阳能电池板、起重电机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研发技术支撑,创业服务中心搭建了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中心、矿山装备电气控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科技平台。最近,该中心又在积极申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现代电机产业集群服务平台,该项目实施后将整合区域内高校、国企以及园区等优势资源,促进电机产业集群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对推动我市电机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高端人才竞相涌入

中国长江学者、德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谭成忠是创业服务中心最早一批引进的高端人才,说起2年多来的发展,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在火炬园,我这个‘秀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今,他创办的湘潭高新区博维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取得快速发展,并与中石油、中石化开展合作。去年,在高新区的帮助下,他还成功申报了湖南省“百人计划”。

据了解,今年,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能变换新技术与装备”研究(小组)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黄守道,中国稀土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刘甲祥(全国12个稀土材料专家之一)、中南大学机电学院铁道装备与车辆工程系主任兼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贺军辉等6位全国知名教授、专家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纷纷落户火炬园。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还有一批资金、一批高科技人才,甚至是一个产业。”创业中心负责人认为,领军人才既是“第一资源”,又是“紧缺资源”,抢到领军型人才就是抢占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高地。

因此,高新区较早制定了关于高层次人才奖励政策,明确了“项目+人才+资金”三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不仅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8所省内高校和院所建立了定期走访会商机制,还成立高端人才和项目的“搜采器”,开发专家项目数据信息库,积极对接相关领域专家教授。

前不久入驻火炬园的湖南国弘稀土能源有限公司,就是“三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典范。该公司不仅聚集了国家级稀土专家刘甲祥等一批材料专家共同征战我国材料创新研发领域,同时还有一批实力雄厚的资金支持团队和市场运营团队,有望在高新区打造我市乃至我省稀土能源材料开发的主战场。

为何情定高新区?刘教授表示,高新区及其火炬园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创新集群加速推进

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园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对高新区孵化器来说尤其重要。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高新区设立了火炬园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出台了《湘潭火炬园孵化企业申报专利等项目的奖励办法》。同时,促校企联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园区有40多家企业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技术联合攻关。

在对火炬园的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勇气与活力。

作为一家新入园孵化企业,心澄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投入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并成立了心澄新能源研究所。“技术创新是高新区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未来还将把每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公司的研发投入。”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正是由于拥有一批创新先锋,园区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近3年来,火炬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38项,获得专利584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

迄今为止,已经有46家企业成功毕业,它们在高新区以及周边园区等地快速成长,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火炬园内,288家科技型“小巨人”正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产业创新集群日益形成。

如今,园区已引进22家矿山装备制造及电气控制企业,矿山装备产业初步聚集;20家风电配套企业抱团发展,风电配套产业加速聚集;招商引进了湘电莱特、银河动力、创能电机等10多家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推进。

正如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所言:“孵化器工作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集群的紧密契合就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而这也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一直所努力追求、前进的方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