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遇冷的“隐形门”

民间投资遇冷的“隐形门”

尽管有多项利好政策傍身,民间投资的热情却因获利难、市场不公平竞争等问题被极大抑制。在昨日召开的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今年1-5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再度刷新一年以来的最低值。业内普遍认为,行业歧视、资源分配不均等“隐形门”是导致投资增速持续下行的根源。

盈利不佳浇灭投资热情

今年开年以来,原本走势强劲的投资增速却一路下行,前5个月涨幅已经腰斩。谈及民间投资持续的疲软态势,盛来运坦言,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利润增速出现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某些行业上放开力度仍不够坚决,民间资本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突出。

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北京、河北、山西等18个省市,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受到各方关注。最新公布的督查结果显示,由于市场需求不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信心较为不足。

以钢铁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经接近12.5亿吨,而根据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预测,今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仅为6.48亿吨,这意味着将出现6亿吨的过剩钢铁产能。

“当前经济状况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许多行业经营利润骤减甚至无利可图,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机会,积极性自然大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另一方面,尽管面向民资开放的行业逐步增多,但涉足这类新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短期内难以获利,民企完全无法与国企抗衡。”

国企、民资地位难对等

民间资本惨淡经营,国有资本却凭借着资源和政策优势欲抢占更多市场蛋糕。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土地市场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总价地块中,有52宗被“国家队”夺得,共计砸下1785.8亿元巨资,成为近期土地市场最土豪的明星队,也将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推高到7%的高区间。

不仅是房地产市场,随着国企改革及重组的深化,在金融、绿色能源等领域,国企同样依靠着强大的资金链毫无压力地成为行业领头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拥有金融、财政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民间资本却依然在市场竞争中频受歧视和“白眼”。有些民资渴望涉足医药等效益良好行业却屡屡“碰壁”,因为资源牢牢掌握在公立医院及药企手中;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也因资金储备不足遭遇形形色色的“隐形门”、“弹簧门”。此外,目前我国许多已对外资开放、原本归属国企的垄断领域,诸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对国内民间资本介入的限制依旧严格。

更有部分民企反映,国家虽提倡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但在诸如环保等行业,单个项目要在国家发改委立项后才能拿到中央补贴资金,而补贴的获得者则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导致各方都拼命争取项目和资金,无法为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建设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投融资改革、PPP模式亟待贯彻

鉴于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超六成的占比,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一旦不景气的态势持续,或将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民间资本已成为投资市场中‘挑大梁’的角色,政府力所不能及的领域,均需依靠民资支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表示,“不难想象,若迟迟不能调动民资积极性,经济增速将面临持续下滑乃至失速风险。”

但在民间投资急需的信贷支持上,银行及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型国企,加剧了民资贷款难、贷款贵困境,而行政垄断过多、产业门槛过高的掣肘也未根治。对此,有专家指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政府投资条例、特许经营条例等,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梳理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协同推动各部门简化和下放审批权限,打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而在徐洪才看来,对民间资本最有利的融资支持,就是将PPP模式真正贯彻落地,“由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及财政的囊中羞涩,部分基础设施工程长期停滞,相关部门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有序地向此类领域流动,不仅能带动设施建设,也能充分盘活民间资本的投资愿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