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孵化”经济发展新引擎

众创空间“孵化”经济发展新引擎

“K线”将打造成云南重要的双创基地。

中国的孵化器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简单提供优惠的产业、物业服务,发展到“双创”风生水起前,“技术服务+专业化+科技金融”是传统成功孵化器的主流结构。有关数据显示,去年至今,国家科技部登记在册的全国众创空间数量已超过2000家,而孵化器发展了30年也才到这个规模。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强化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创新,加快众创空间服务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意见》同时指出,要鼓励天使投资群体、创业投资基金入驻众创空间开展业务;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基金,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发展。鼓励支持众创空间内科技创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无疑,即将进入5.0时代的孵化器,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云南专业孵化器的

国际化布局

一个由国家科技部主导的中国与东盟十国天然植物药业间的创新交流活动,年内有望在昆明举行。该活动的主要策划和执行方为云南省科技情报院与云南唯一专注于生物产业的民营孵化器。

“参与承办这个活动是我们推进孵化器‘走出去’的内容之一。”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荣说。

事实上,从2013年中国—东盟创新中心进驻后,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已经开始酝酿。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形势之下,以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推动了众创空间、孵化器的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下,“走出去”成为传统民营孵化器生存和发展的一条路径。云南在生物大健康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地缘、人文优势,多重因素的叠加推进了当下云南孵化器到海外找市场的发展战略。

孵化器进入5.0时代

在黄文荣看来,在“双创”的助推下,中国孵化器的发展进入了5.0时代,这给传统的孵化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众创空间的“野蛮生长”让当前的孵化器产业呈现出3大特征。一是房地产商开始进入,他们的优势在于专注于不动产经营。第二个特征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具有较高科技研发水平的一批民营企业也进入到孵化产业中,例如中石油、中石化、中粮集团、云铜等,他们的强大在于兼具资金、产业链和研发等核心优势。第三个特征是国际化趋势加剧,一些国外的孵化器开始进入中国,他们未必有更好的经营模式,但吸引力在于可以带来国际化的前沿理念。

“在这种局面下,传统孵化器必须转型。”黄文荣说。

不做硬件输出

搭建交流平台

那么传统孵化器如何转型呢?从全国来看,“走出去”布局国际市场成为一种选择。事实上,云南已经有孵化器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搭建新机构。这是方式之一,还有一种方式是不做硬件输出,提供软件服务、搭建交流平台,这是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选择的方式。

云南创新生物孵化器是由从孵化器走出来的科技企业万芳生物创办,因此其优势在于对生物产业的了解,以及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深谙创业痛点,因此成为了云南唯一的生物产业专业化民营孵化器。专业化体现在技术支撑方面,新能源生物质能领域大腕儿级专家张无敌研究员,生物酶方面研究颇有建树的黄遵锡教授等高端科技人才,都是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的签约“智囊团”。同时,今年其还将对公共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要通过CMA认证。

因此,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路线图仍将立足其创办的优势。黄文荣表示,云南创新生物孵化器暂时不会到海外去建机构,目前“走出去”的计划是,结合自身在生物大健康专业领域的研发优势,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资源保护开发合作项目,搭建起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研机构、园区的研究、产业桥梁。另一条线是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企业提供“远程”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相关科技,还涉及云南、中国的风土人情,投资环境,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同时也为云南“走出去”企业提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相关信息培训。通过这种方式为海外企业和云南本土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目前云南创新生物产业孵化器入驻企业有70家,今年的产值预计在10亿元左右。

记者吴洁报道

启迪入滇:推动实施“反向创业”

云南大学呈贡新校区旁,仕林街11栋,自今年3月启动的云大启迪K栈众创空间(以下简称“K栈”)正坐落于此。入门之处,背景墙上,写着3个醒目的英文字母“Maker”、“Geek”、“Hacker”。这三个词分别指创客、极客和骇客,涵盖了大多数创业者的状态,其共同字母“K”,也是K栈名字的由来。而其背后还有一个隐含的寓意——King of the world,意在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让中国屹立世界之林的梦想。

空间有形 梦想无限

“空间是壳,众创才是魂。”启迪控股高级副总裁、云南启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禹说,“K栈”将打造成云南省重要的双创基地及区域内众创空间标杆,“加大云南高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创业成为云南经济新引擎。”

“K栈”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全面建设了办公场地、众创咖啡厅、路演室、开放式工坊区、中央展示区等为创客定制的区域。

除了硬件设施外,“K栈”还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申报、资金扶持、导师辅导和市场拓展等全方位支持,并开展工商注册、财务法律咨询等 “管家式”创业服务,软硬件设施服务齐备。同时,由云南大学、启迪控股、省科技厅、云南能投集团共同发起的云南云科启迪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也将最大程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依托清华大学成立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公司旗下直接投资及控参股企业300多家,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为我国首个千亿级科技服务企业。自1994年,启迪控股前身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成立并着手创建清华科技园以来,启迪控股形成了以科技服务、科技园及孵化器运营管理、数字产城、科技金融平台为核心,教育、传媒、酒店等为支撑的业务架构,是拥有丰富经验和智慧、具备全面业务能力的科技服务提供商。

目前,启迪已拥有创新创业服务基地134个,其中孵化器73个,科技园30个,科技城24个,在国外建立基地7个。这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成为了启迪固有的、他人无法复制的优势。而云大启迪K栈正是这个网络中一员。

“云南大部分的众创空间,将重心放在了‘空间’,而不是‘众创’,形式大于内容。”陈禹介绍,启迪入滇之前曾做过调研,低端运作的众创空间主要分为三类:政府主导后劲乏力;开发商因市场低迷想借机转型;看好双创机遇投资,但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K栈”是云南省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新的里程碑,旨在为全省高校大学生及国内外创客打造企业孵化平台。“K栈”在云南落地,将全面推广启迪20多年总结的创新孵化经验、模式。

打造全球网络平台 创新孵化服务模式

“首先启迪拥有遍布全球的基地。”陈禹介绍,启迪在全球建立了134个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启迪全球资源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企业互为依托,互相融合,形成多个产业链,为入驻企业形成产业上的联动。

依托于启迪控股独特的优势,“K栈”定位于高端众创空间。

“比如云南的一家企业正在研发石斛的提取技术,同时美国的硅谷一家企业也在推进类似的项目,就有可能通过启迪全球资源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判断项目前景,也有可能展开股权合作。这就避免了信息闭塞造成的闭门造车,自娱自乐。”

“几百平方米的空间也许可以注册100多家企业,但这100多家企业在启迪的体系里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孵化服务,借助启迪全球资源网络平台,可以形成上万家企业的众创,实现从信息流到资金流到人才的互通互联,以及管理模式上的借鉴。”

此外,启迪经过22年的孵化运营历程,总结并开创了孵化服务的创新模式:

首先是“聚集-聚合-聚焦-聚变” 的四聚模式,聚集创业项目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是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八大资源要素,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云大启迪K栈在云南落地,将全面推广‘四聚’模式。”陈禹详细地解释了‘四聚’模式:通过空间、企业、核心技术的“聚集”,促进产学研、产产、产金、政产各类要素“聚合”;通过技术、人才、资金、市场资源投入到优势行业和企业“聚焦”,实现培养大批领先的钻石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人才,推动发展创新“聚变”。

此外,启迪新创的“七步孵化法”打造从学校到上市公司的全程辅导。以及从一张课桌到一个工位,再到写字楼,再到一栋总部楼的全程产业孵化生态系统。

大学生有激情但没有经验?七步孵化法会从梦想课堂开始,通过创业课堂、创业训练,手把手地教创业。

创业导师“挂”在墙上,对孵化项目参与度不高?启迪采取了创业导师激励制度,孵化项目产生利润后,导师团队和科服团队将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此外,导师对孵化项目还有优先入股的权利,这有效地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

创业初期写不出商业计划书?启迪的科服专员会帮忙联系创业导师。启迪为所有入驻和入孵的企业准备了一对一的科服专员——从进驻开始就对企业提供资源对接,需求解决等服务。

鼓励“双创”引导“反向创业”

基于固有科技服务基因,坚守产业情怀,启迪提出了“反向创业”的概念。入驻K栈的启迪旗下产业龙头企业,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产品,而是用产业来带动创业。

大家都知道,现在创业最容易门槛最低的就是开网店,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也是一个需要大面积烧钱的行业。“对启迪来说,同质化项目我们不看好,一般都不考虑。”陈禹说,“有一点需要明确,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创业创新的能力,但这样的精神是需要鼓励的,国家鼓励‘双创’,是希望大家不要固步自封,要敢于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有的项目从理论上看比较先进,但从成本或其他方面考虑在产业上得不到应用,此时,处于产业前沿的龙头企业就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同时,这些大的龙头企业也有大量的研发可以外包。大企业告诉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创业,给你项目创业,而不是天马行空想出项目再试图说服资本投资。”陈禹介绍,这种创业就叫反向创业,“创业好了,大企业或者资本可以收购,或者股权合作,或者投资。”

“启迪拥有众多产业资源,可以为入孵企业提供反向创业机会,运用成熟产业为初创企业提供机会。”陈禹说,“启迪控股拥有三大能够为创新创业服务提供后盾的资源:首先是庞大的创新产业集群。我们拥有生物大健康、环保新能源以及大数据等产业资源。如亚都净水、桑德环境、清芸阳光等,它们都是业内先进的产业集团,能为创业者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服务和指导;其次是庞大的投融资平台,我们拥有管理投资基金10余支,其中双创基金规模就已经接近30亿;最后是庞大的服务支撑体系。我们拥有教育、酒店、传媒等多种服务集团。”

据介绍,目前为止,启迪已经成功构建了辐射全国的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创新体系,辐射网络覆盖30多个城市及地区,成功孵化2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上市公司67家。

依托一带一路 打造创新走廊

“云南启迪的定位是立足昆明、扎根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走出去打通向西向南的创新走廊。一个是向西的中印缅孟创新走廊,一个是向南的中老柬泰创新走廊。”陈禹介绍,今年,云南启迪会在滇西的大理、楚雄、保山、腾冲等地建立众创空间。

云南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南亚、东南亚大通道交汇于此,区位优势明显。呈贡新区等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大学城人才聚集度高。但同时,云南的创新型科技产业比重不足,产业发展要素不活跃,需要借助更多资源来激活。

“启迪的发展是三位一体,科技园区众创空间是平台,科技实业和科技金融是两个翅膀。”陈禹以保山为例,“保山资源丰富,蕴含产业开发潜力,通过建立众创空间,搭建资源汇聚平台,引入清华、启迪以及启迪全球优势产业、金融资源,与保山当地资源嫁接,带动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资源引进来,产业走出去的目的。”

“创新走廊,其核心是产业加金融,产业加资本,没有这两个撬动不起来。”陈禹介绍,云南启迪今年布局的重点是打造滇西创新走廊,明年是滇南,海外布局方面,年底会在泰国落地。

而在昆明,除了K栈外,启迪还有两个大项目:昆明新南站和云南启迪科技城。“昆明新南站项目将成为启迪在云南的总部基地,作为启迪面向南亚、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次总部中心;云南启迪科技城项目则是启迪全球布局的重要一步,创建为未来东南亚科技产业中心。”陈禹介绍,云大启迪科技城项目将以“三园合一”的理念,引入启迪科技园的孵化投资服务模式和启迪产业资源,打造创新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同时,启迪将与云南特色产业互动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引导云南特色产业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走向世界舞台。 记者白楠报道

高校协同创新

滇池学院创业项目屡获大奖

舒缓的音乐、文艺范十足的装饰……在云大滇池学院2号楼创客咖啡,已经放假的大三学生刘景每天都按时来打理店内事物。但他并不是暑假兼职的学生,而是这家创客咖啡的合伙人之一。

刘景只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业大军中的一个缩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引领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不仅与昆明国家旅游度假区合作共建“滇池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社团活动—凝练项目—竞赛提升—落地创业”和“实践调研—比赛锻炼—入园孵化—公司运营”的创新创业发展路径。

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大学4年

“早在2014年,学校就在学生中推行PMS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设置系列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四年的学习实践之中。”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徐东明老师介绍,截至目前,已有近万名学生参加了这一课程体系学习,逐步建立和形成具有滇池学院特色的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PMS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按照“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职业”的思路,深化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的分类培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大一年级开设《人生使命》、《职业探索》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大二、大三年级开设《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情商训练》、《创业教育》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在大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择业辅导》+毕业实习、《创业训练》+后续跟踪服务、职业技能实训取证、升学培训和出国深造辅导等课程,对毕业生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流引导,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四年的学习实践之中。

3000万风投孵化创业项目

学院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开放式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面向全省大学生举办“赢在滇池·创业达人”创业大赛。2014年,首次大赛全国共有60余所院校的167个项目参赛,最终评选出39个项目获奖。2015年滇池学院董事会设立3000万元“滇池风投基金”,筛选优秀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孵化。

两年来,共孵化项目60余项,2015年产值达到2000万,带动500多名大学生就业。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选拔赛,实践组5个金奖中3个来自滇池学院创业园。2015年6月被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授予“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称号。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决定,把滇池学院创业园建设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创业项目获全国大赛金奖

如今,滇池学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徐东明告诉记者,2015年在学校社团滇池通讯社的牵头组织下,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刺绣传承和绣娘生存状况”入选《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当年10月,由该课题延伸的创业项目“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金奖。

今年,学生社团课题“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交融现状”再次入围《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成为云南省唯一连续两年入围的高校;学生参加第三届“创青春”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2金、3银、1铜的好成绩,一件作品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决赛;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省级决赛中获得1金、1银、3铜的好成绩。其中,社团项目“来自等高线上的馈赠——哈尼梯田红米”获金奖,排名全省第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