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需要"接地气"

政策需要"接地气"

2010年至2016年,全省农民工返乡人数逐年增长,由13.2万人增长至45.2万人,成为农村建设的一支新力量。在一些区县,该群体带来的经济成果比招商引资更为显著。

自2009年开始建立20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至今,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涌现不少创新型做法,比如省上推进的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建设就属全国首创。与此同时,许多返乡创业人员表示,相关扶持政策还需更加“接地气”。

一方面,政策需更加贴近返乡创业人员的愿望和诉求。拿普遍反映的贷款难来说,返乡人员认为贷款的担保和抵押形式局限较大。很多人难以找到公职人员做担保人,而自己的资产,比如种植基地里的温室和大棚尚不能作为抵押物,因此一直走在筹措资金、小规模投资的路上。如何破解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返乡人员期待抵押形式能够更为多元,贷款额度能够根据征信、资金流动情况等适当扩大。在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专家建议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创业基金以及细分领域的产业基金。

另一方面,有了政策,还要抓落实,保证创业人员获取、享受政策的渠道畅通。今年4月,省人社部门对部分区县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研中,有超过三成的人表示不了解当地的创业扶持政策。记者采访中,一位进驻孵化基地的创业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好在有孵化基地统一通知、申报,不致错过。

事实上,能否让相关政策更“接地气”,首先考验的是政府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的重视程度。有专家建议,农民工返乡创业需纳入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规划当中,给农村的“双创”实践增添动力,指明方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