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服务业迎来新机遇

上海科技服务业迎来新机遇

2016年4月,美国生物医药“技术猎头”沪亚生物国际与复旦大学签订了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候选药物的独家专利许可,向复旦大学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家技术猎头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来沪挖掘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中国原创新药。与一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不同,他们把触角深入到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早在科研项目启动之时,就已经谋划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并提前进行成果转化。

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在前天举办的2018年首届上海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论坛上表示,对照“沪亚模式”,今后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应当向上海的科技服务机构公开,甚至包括刚刚获得立项的项目,从而让科技成果转化能从创新的源头开始做起。

打造全链条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上海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重点推进任务之一。陈宏凯在演讲中透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就是要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实现科研成果向成果产业化的层层递进。在这一链条中,高校、科研院所负责发明与披露两个环节,科技企业承担转让、应用和收益环节,而中间的评估、保护、熟化、营销环节则是科技服务机构的职责与机遇。

对标国际,上海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服务机构?陈宏凯认为,一是要学习斯坦福大学的OTL(技术授权办公室)模式,坚持市场化导向,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又有灵活的经营策略、充分的权限和专业人才队伍;二是要借鉴德国史太白科技服务网络模式,将800多个专业技术转移中心整合,实现面向企业需求的资源提供;三是推动沪亚生物国际的创新前端合作模式,让科技服务与科研同步。

事实上,上海已经有科技服务机构正在努力向国际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转型。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参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的“ctc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转移转化项目,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共涉及24件专利,其中11件已经授权。涉及转移转化资金共5000万元,其中中山医院与下游厂商间的转化金额3000万元、中游企业与下游企业间的转化金额2000万元,共同形成了一个价值5000万元的成果包。

活跃科技服务市场

“上海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大多数是近3年成立的,超过一半机构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10人,机构基本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并不成熟。”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颜明峰表示,上海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现状是:成果有效市场供应不足,企业需求有效入市不够;技术转移服务收益来源单一;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而技术交易所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资科技成果,或是让技术早期投资人能进行市场化退出。“当科技成果本身变成商品并能够上市交易,就会带动整个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而科技服务机构也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推动科技服务产业的成型与成熟。”颜明峰透露,上海技术交易所方案已报国家证监会,正等待批复。

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正力推创新券工作,以激发科技服务市场的活力。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共计发券3200多万元,带动中介服务合同7000多万元。颜明峰希望,未来创新券能实现长三角“通用通兑”,可以在上海、浙江、江苏设3个大的结算中心,企业持有不同省市发的创新券,在长三角寻求科技服务,服务机构则在当地结算中心获得相应省市的政府购买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