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引领·创新突破 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启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人才引领·创新突破 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启动,如果您对人才引领·创新突破 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启动感兴趣,请往下看。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11月8日,以“人才引领·创新突破”为主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并同步开放报名通道。

大赛启动仪式联动第二十届中国国家软件合作洽谈会分论坛——软件人才及国际化发展专题会议,发挥1+1大于>2的作用效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软件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成都软件产业人才生态和创新生态建设,构建产业链与教育链互融互通的交流平台。

大赛设置四大赛道

着力关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作为执行单位代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魏维在发言中表示,为了吸引和培育高层次软件人才,自2019年起,成都市每年评定一批“蓉贝”软件人才,目前,成都已分四批累计评聘“蓉贝”软件人才412名,其中行业领军者5名、技术领衔人60名、资深工程师347名。“四川省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10个获胜者之一。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进入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榜单。对加强软件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端软件人才引领示范、构建高质量软件人才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成都已经成功跻身“中国软件名城”第一方阵。

高质量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软件产业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

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围绕汇聚人才、促进创新、推动应用、营造生态的工作主线,依托链主单位、行业用户、软件企业、高校院所等主体,着力产品创新、算法创新、应用创新3个维度,重点面向先进制造领域的工业软件产品需求,基础软件发展的技术需求,数控机床、消费电子、通信设备、智能汽车领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需求,网络安全、数字金融、地理信息、能源化工、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需求,覆盖软件人才成长发展全生命周期,进一步优化赛制,加强汇聚各方资源,持续提升大赛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有力助推高端软件产业建圈强链。

本届大赛设置“工业软件设计大赛”、“软件算法创新大赛”、“行业软件应用大赛”和“优才育才擂台大赛”四个赛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创业团队、个人开发者、高校师生等,征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具有良好商业价值和创新思想的参赛作品,通过初赛、复赛和总决赛三个轮次,角逐团队一、二、三等奖,向获胜者分别给予奖金、奖杯以及创新创业要素支持等奖励。大赛组委会组建了一支30人的创业导师团。创业导师将为进入总决赛的团队提供一对一的技术、创业等方面辅导。

从业人员约57万人

为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据悉,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五届,累计有1.8万支团队、17万余名软件人才参赛,超过70%的获奖选手在蓉就业。15年来,大赛成为成都实施软件人才工程、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加快打造世界软件名城的重要平台,为促进成都市、四川省、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都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在全国软件产业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成都积极融入国家软件发展战略,软件产业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今天的成都,软件产业总量超过5700亿元,拥有亿元级企业332家,百亿级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90家,上市企业47家,软件著作权37.1万件。2022年1—9月,全市软件行业克服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影响,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5.6亿元,增长7.9%。

成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层次、多维度给予软件人才政策支持,为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构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的人才生态,建设更具竞争力的软件名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截至目前,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约57万,打造“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20家,发布了四批成都软件人才2459名榜单。

《成都市建设世界软件名城规划纲要(2016—2025年)》提出,要重点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软件人才、软件标准化、软件应用示范四大工程。作为软件人才工程重要内容之一,大赛将持续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好了,关于人才引领·创新突破 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启动就讲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