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

2014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定向申报城市,标志着贵阳金融与支付、科技深度合作步入新的起点。本文试以贵阳市为例,就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设计与安排进行初步探讨。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现实需要

(一)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统一的需要。移动电子商务属于新生事物,在我国还缺乏明晰的统一标准、行业规范、准入制度和监管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支撑,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了人们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急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与标准规范。

(二)应用模式和服务产品发展的需要。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金融信息系统支撑和平台运营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可以大规模推广的运营模式。已有的应用主要围绕实时交易、网上订票、移动购物、在线银行等移动支付领域展开,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急需探索推动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应急行动、移动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和民生领域的应用,拓展覆盖面,实现金融科技服务民生,推动金融普惠制。

(三)联网通用和可信服务共享的需要。目前移动电子商务涉及的支付体系、信用体系、身份认证体系等还比较分散,尚无统一的区域性可信服务平台能同时实现这些要素和功能,没有通用的接口标准和规范,不能做到联网通用、资源共享。

(四)支付安全和交易安全保障的需要。由于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环节的多重性、交易方式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开放性等因素,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着来自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移动商务平台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急需研究探索基于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规定算法的安全移动终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推动安全的移动支付应用。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实践基础

(一)契合的省市发展战略。贵州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贵阳市科技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2014年-2017年)》,明确提出大力推动电子支付结算应用,创建区域电子商务结算中心、西部物流中转中心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全国结算中心。

(二)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2013年贵阳市电子商务交易达到244.48亿元,同比增长167.48%,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9.87亿元,成为全国网商发展指数百强城市,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根据淘宝指数,在西部省份中,贵州的网购消费能力仅次于四川。

(三)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目前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贵阳建立全国云计算中心;贵州省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贵州省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物流骨干网及新银泰O2O体验中心等项目。贵阳市与北京市联合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产业对接、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广泛的金融IC卡应用。2011年贵阳市被人总行指定为金融IC卡应用试点城市,辖内ATM机、POS终端等金融IC卡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发卡量显著增加,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内五通”(即交通通、旅游通、缴费通、民生通、购物通)和“外两通”(即出省通、来黔通),成功打造了独特的“贵州模式”,为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前期的移动金融探索。辖内金融机构基于SIM卡和SD卡方式实现了黔e通、黔e付、移动银联龙卡、NFC手机钱包、掌上e支付等移动金融应用。其中黔e通、黔e付用户数已超过10万户,2014年1至4月交易笔数49.12万笔、交易金额50.86亿元。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总体框架

(一)总体目标。结合贵阳市移动金融发展情况,构建移动金融可信交易环境,创新符合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移动金融服务,提升移动金融应用的安全性和便捷度,形成标准规范、安全便捷、应用融合、多卡合一的移动金融新服务新模式。

(二)具体目标。通过改革创新,达到“十个一”目标。一是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产业相关各方加入试点,打造一条完整的移动金融产业链条。通过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财政支持、行业协作、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市场推广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建立一个高效的协作机制。结合贵州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推广协调机制,建立覆盖政策出台、平台搭建、业务注入和市场推广的、高效务实的移动金融应用推广协作机制。四是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系统平台。依托于人民银行总行MTPS系统架构,建立开放共享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促进移动金融产业链上下游加快业务合作。五是塑造一个服务民生的市场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让移动金融更好的服务民生,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条件。六是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建立市场化、多方共赢的商业业态。七是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以贵州通TSM平台为依托,建立从系统运维、业务支持,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的完整、合理的运营模式,确保移动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八是拓展一批相关产业的行业应用。在先期实现空中发卡、远程应用、近场应用以及O2O应用的基础上,将移动金融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有机结合,拓展同大数据产业相关的行业应用。九是开发一系列切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以NFC-SIM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对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银联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开发一批创新产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十是完善一系列的标准规范。逐步构建和完善移动金融标准规范,实现移动金融市场主体跨机构间应用共享、实体互信、系统互联、协同发展,切实减少风险,降低产业融合的复杂度。

(三)阶段目标。一是2014年8月到2015年7月,将PBOC标准和相关数据放置在移动终端SE中的金融IC卡发卡量达20万张,发布的移动金融应用数量不少于10个、交易量不低于200万笔、200亿元。二是到2016年7月,发卡量累计达70万张,应用数量累计不少于20个、交易量不低于500万笔、500亿元。三是到2017年7月,发卡量累计达到150万张,应用数量累计不少于30个、交易量不低于800万笔、800亿元。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的基本举措。第一,建设贵州通TSM平台。在央行MTPS系统框架下,建设面向全省的区域性TSM系统。负责辖内区域性银行的空中发卡功能,以及本地应用(包括行业特色应用)的发布管理,并通过央行MTPS 平台实现同其他SE发行TSM系统、SP应用TSM系统的联网通用、资源共享。系统一方面具备TSM系统的接口服务、应用管理、认证授权等一般功能,另一方面重点开发符合贵州本地特色的金融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第二,打造安全移动终端产品。一是开发移动金融IC卡产品。基于NFC-SIM产品现有服务渠道成熟、业务推广便利、支持机卡分离、灵活性高等优势,采用基于NFC-SIM卡为主、NFC-SD、NFC全终端为辅的安全移动终端硬件数字证书和加密技术方案。二是针对贵阳移动金融的现状及趋势,选择采用卡片模拟和读卡器两种NFC应用模式。三是推广安全移动终端。以NFC终端普及为基础,迅速构建规模化的安全移动终端环境;聚焦重点行业,加快应用拓展,实现应用领域的大规模突破;协同金融及电信运营商构建安全、高效的移动金融IC卡发卡机制。逐步形成NFC终端、移动金融IC卡用户和应用拓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业务健康发展。

第三,创新移动支付服务内容。一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为基础,打造包括电子政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物流云、智慧旅游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食品安全在内的“7+N”朵云服务。二是发展移动金融空中发卡服务。对个人用户提供空中下载并开通金融IC卡的功能;通过发卡方TSM系统,对非贵州本地银行实现空中发卡;TSM系统通过本地银行系统,对贵州本地银行客户实现空中发卡。三是拓展移动金融的线上服务。贵州通TSM系统通过银联、银行相关系统,访问线上服务提供商的系统,实现公共事业缴费、自助金融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相关的应用。其中公共事业缴费服务包含全省电费、贵阳市水费、贵阳市煤气费、贵阳市数字电视费、全省交通罚款、全国话费等民众日常生活必须的缴费应用;自助金融服务包含余额查询、个人转账、电子现金圈存、贷款申请、基金理财、交易担保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同贵州省电子商务云平台对接,服务包含机票、彩票、电影票、酒店预订、餐饮预订、商品购买等。

第四,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一是制定《贵阳市移动金融发展规划》、《加快贵阳市移动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从创新移动金融服务、完善移动金融受理环境、普及移动金融智能终端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跨部门保障机制,建立移动金融一站式服务。二是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遵循原有《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移动金融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等3项检测规范》、《中国人民银行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接入指引》等标准,进行完善和补充。三是建立移动金融新规范。研究制定移动金融空中发卡、挂失、补卡、销户规范,移动金融服务资金清算流程规范,移动金融智能卡管理流程规范,贵州通TSM平台渠道接入接口、应用接入接口、文件接口标准、差错处理流程、数据安全传输控制、通讯接口等系列规范。

(二)实现的进度安排。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为基础阶段,从2014年8月到2015年7月,主要完成系统建设和实现基本应用,培养部分用户群体;“第二步”为整合阶段,从2015年8月到2016年7月,将已有的各类应用资源整合到贵州通TSM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应用和用户群体;“第三步”为突破阶段,从2016年8月到2017年7月,完成对关键领域和垄断行业的应用突破,使移动金融成为贵州人民重要的金融服务方式之一。

(三)实现的制度保障。重点是建立“一主干、两分支”的组织管理架构。“一主干”指“政府引导、人行支持、银联协调、银行参与、行业推动、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两分支”包括TSM平台建设和行业应用开拓的两套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框架为:一是贵州通TSM平台建设组织体系。在贵阳市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贵州通TSM平台项目工作组,负责TSM建设期的组织管理等。二是行业应用开拓组织体系。以各试点参与者自主开拓行业应用为基础,建立贵州省移动金融应用推广协作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主、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参与为辅的方式协调解决投入与受益分配、行业壁垒等问题。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一)技术与安全风险。TSM平台涉及金融标准和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方面的新技术和标准,目前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方案,在物理安全、加密技术、平台开发、应用评估、检测认证等方面都存在风险点。如果把握不当,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严格遵循MTPS接入规范和检测认证机制,制定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以“安全可信、联网通用”为目标打造地方TSM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加强技术研究,实行稳健的技术路线和成熟的技术方案,降低技术安全风险。

(二)市场与经营风险。移动金融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存在产品不被市场接受的风险。各参与机构在市场投入、市场开拓、成本分担、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利益冲突。因此,要明确市场主体各方责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共同投资集体受益”的原则,政府和人民银行加强引导和监督,协调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三)资金与投入风险。移动金融试点项目包括TSM平台开发、后续运维以及行业扩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资金筹措不到位,投入不足,可能会降低系统开发质量,影响运维效率,导致试点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项目前期主要以政府投入作为保障,用以建立TSM平台。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移动金融属新生事物,涉及金融行业和民生领域的多个方面,试点项目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撑。在行业应用方面,存在行业壁垒。因此,要加强宣传引导,沟通协调,促进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遵循市场机制原则下制定出本行业移动金融应用的相关政策。

(五)管理与运作风险。移动金融试点项目的重要任务是在系统支撑、平台运营、应用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其中TSM平台是基础。TSM平台要为商业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电信运营商、各行业部门、相关接入企业等多方机构提供接入服务。因此,要加强与其他试点城市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并结合贵阳实际逐步探索。

(作者系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