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后,孵化器迈进3.0时代

狂飙突进后,孵化器迈进3.0时代

郑州高新企业加速器产业园

过去的一年中,与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一同席卷而来的是各类孵化器的狂飙突进。

如今,一家之前并不知名孵化器的早夭,引发了全行业激辩。对于孵化器而言,“元年”的浮躁与喧嚣正在逐渐退去,如何在政策的呵护和不绝的质疑声中,完成自我加固与重新定位,是其面临的新课题。

A

孵化器将迎来倒闭潮?

一则关于深圳某家孵化器倒闭的消息,在春节前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地库创立4个月,烧了100多万元,现在只能等待外人来结束地库的生命……”春节前,作为这家孵化器的负责人,杨炳龙在朋友圈发出了一则令人伤感的公告,他在深圳运营的地库准备转让了,请朋友们帮忙转发寻找接手方。

短短4个月,这家孵化器就从“双创”掀起的潮头跌落,不禁让人唏嘘。

之前的公开报道显示,这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地库,起始资金为100万元,是杨炳龙与合伙人以及朋友众筹的。

只收租金不占股权的经营模式,使得地库的创始人刚开始“做梦”便遭遇了冰冷的现实:几乎没有增值服务的佣金收入,再加上高额的运营成本,使他们仅仅4个月就烧完了公司的起始资金,无奈只得歇业待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却由于“孵化器”三个字,而点燃了一个“大炮仗”。

伴随着一波接一波针对此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一个大胆的观点也被众多行业人士和观察者抛出:“孵化器倒闭潮开启了。”

其实,自从李克强总理去年“两会”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在一系列“双创”新政策以及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下,创业者的理想和激情喷薄而出,正汇聚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释放着不竭动力。

而孵化器正是在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澎湃涌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

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0家。

但实际上,过去一年孵化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期。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地新增孵化器约5000家,新增数量超过了当初规划的3倍以上。

正是由于数量激增,不少人感慨,孵化器的兴起仅仅不到一年,就有可能变“过剩”了。

“现在创业者还没有孵化器多,各家孵化器争先恐后争夺创业者及创业项目,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位从业人士表示。

此外,之前的报道显示,有的孵化器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有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如果未完成相关对赌协议,将无法继续享有未来的红利,还需返还相应的补贴费用。

一系列的“负面”加身,似乎更加印证了不少孵化器难以逃脱“夭折”的宿命。

尽管支持这一论调的人不在少数,但也有众多行业人士对此不屑一顾。“危言耸听”是他们对这一观点的直白表达。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萌芽期、野蛮生长期,这是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对于孵化器而言,并没有清晰的路径可以遵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河南创富工厂的创始人纪宇告诉记者。

其实,与她持相同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看来,尽管有批评之声,但不少从业者依然信心满满。

B

有钱、有资源才能充当时代的弄潮儿

按照纪宇的说法,2015年,自从“双创”提出之后,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孵化器都有些亢奋。而亢奋的首要表现,就是之前提到的蜂拥而上。

其实,说得直白些,做孵化器的人,本身也是创业者,赶在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风口之上,找到了服务的目标群体。之所以备受关注,只是因为他们服务的群体,恰恰也是创业者。

按照行业人士的说法,2015年可以被看作孵化器“元年”,在整体浮躁的氛围中,一个个孵化器旌旗招展的同时,也有一大拨凭着口若悬河的演讲和PPT的制作游荡于各色创客空间和路演现场的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有人倒下了,可以使得整个行业都冷静思考一下,未尝不是好事,只有这样,下一步,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才能进入理性的阶段。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问题使人深思,那就是为什么地库会如此快地倒闭?其实,想要了解这些问题的前提,需要知道谁在做孵化器。

按照行业惯用的说法,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是三个由小到大的概念,但总体上都可以按孵化器来代称。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些孵化器的投资者或运营者一般可以分为政府机构、投资机构、开发商三大类。

“政府建的孵化器包括863、各类开发区的创业中心等,而许多众创空间的运营者都是一些投资机构,因为孵化器最为核心的元素就是资源和投资。”纪宇告诉记者。

也就是说,要么就是上述两个主体,要么是具有二者的混合背景,离了资源和钱,孵化器根本玩不转。

成立于1998年5月的郑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就是一家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它作为经开区的事业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孵化器。

据其主任马根灿介绍,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作为政府主导的孵化器,在各种资源的嫁接上,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记者了解,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除了能够给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生产场所,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各类工商、税务登记、质量监督等前期手续,以及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定”以外,还有财务、税务、专利、人力资源、投融资、科技项目申报、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培训等被称为专业孵化方面的服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与其他社会资源的对接方面,不仅组建了郑州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外,还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当然,各级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也能够充分享受到。

与之相比,位于郑州市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金源孵化器则完完全全是民资背景。其特色优势也是对于创业者的服务。按照其CEO张慧敏的说法,这家孵化器2015年为孵化企业仅从人社系统就申请了215万元的相关补贴。

不仅如此,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他们也会直接进行投资。据计算,仅在去年,其就以自有资金投了10家企业,总投资额为1155万元。

而另外一家在省内颇具名气的孵化器创业工厂,也有投资机构的背景,省内著名的投资机构华夏海纳便是其股东之一。

相比于此,深圳那家夭折的地库,如今看来,由于先天资源的不足,倒闭也就在所难免了。

C

开发商做孵化器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除了政府与投资机构设立的各类孵化器以外,开发商从事孵化器行业曾经相当主流,在“双创”提出之前,他们可谓行业的主力军。

早在数年前,一些开发商就曾表示,国内的孵化器所提供的孵化内容和孵化环节仅可以满足企业创业阶段的需求,也就是说,只管孵,不管长。于是开发商便成为这一行业的新兴力量,而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总部企业基地就是河南市场的先行者之一。

“当时,总部企业基地的孵化层级为成果孵化、产品孵化、产业化孵化三个层次,并延伸到园区的孵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其运营手法,就是要为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构建包括政策、融资、信息、经营在内的多个服务体系。如今回望,这一理念在当时颇具先进性。

但需说明的是,即便理念先进,但对于总部企业基地来讲,首要任务还是卖房子,而这些服务体系的搭建是其产业地产销售的配套工程。

而眼下,随着去年“双创”的提出,各类孵化器纷纷设立,开发商们自然不愿意放弃这块“大蛋糕”。

在戴德梁行2015年全年上海媒体发布会上,其董事、中国区工业及物流地产部主管苏智渊就曾表示,目前类似We-Work的共享办公产业园区,很多选择入股创业公司,自身也从房地产开发商变身为“孵化器”。

眼下,就连一些行业大咖也涉足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排名前20的房企中超过一半涉足产业地产,其中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做孵化器。

以万科为例,其在广州开发的万科云城目前已进驻机器人咖啡馆、长城会G-Home业务部、股权众筹平台VCHello微投网和万科自己的孵化器云创空间VKIncubator。其中,长城会、微投网采用的是平台合作模式,云创空间是万科自主创建的孵化平台。

创业企业入驻后将获得最初的项目路演、导师辅导、注册公司、线上线下交流等平台服务和后续壮大后在此办公的空间。预计到2016年,万科云城将汇聚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持创业者,广州政府扶持每个落户的创业企业100万~500万元的启动资金。

但在河南市场层面,却依然有不少开发商运营的孵化器,在做着最为原始的生意,那就是把房子卖掉。

某产业园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开发商主导的孵化器,运营效果并不好。

怎么个不好?按照他的说法,2015年,引入项目的数量与计划相差甚远,于是,他们团队大部分人的年终奖被扣掉了30%到一半。

“许多项目以孵化器为概念,但说到底还是类地产项目,提出的许多理念也落实不下来。”上述人士表示。

由于项目投资巨大,不少开发商的资金回流缓慢,由于招商不力,产品很难转换为现金流,所以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附件设施的建设进展都很缓慢。

“这其中许多项目由于用地性质以及规划指标等问题,办不了产权以至于根本无法按揭。一线城市开发商建运营孵化器都是用房租置换企业股权,但河南很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还在单纯卖房。你想想,创业者包括小微企业哪个不缺钱,谁会一上来就花大价钱先买房。”上述人士对此很无奈。

D

做孵化器就不要想着赚快钱

孵化器,是需要深耕的行业,想赚快钱恐怕不是很现实。

就拿不少陷入窘境的产业地产来讲,指望打着孵化器概念来清库存或是两年内回本,陷入窘境也就不足为奇。

而那个引发全行业激辩的地库,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和要素,以至于其入驻团队与设计容量相差甚远,而专业性缺失,又使其与唯一的一笔佣金失之交臂。由此不难看出,有的初创者在入门时,还没有摸清楚这个行当的深浅。

那么成功的孵化器究竟该如何运营?其实说起这个话题,不少人都首推YCombinator(以下简称YC)。

据了解,创立于2005年的YC是现今最知名的创业孵化器。公开资料显示,YC只关注于种子阶段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团队的起步阶段介入并提供相应帮助,成功率达到惊人的75%,至今已经孵化了30多个领域的800多家企业。

YC也曾进入中国,但并未达到预期。也就是说,真正适合中国创业者现状的孵化器运营模式依然还在探索中。

即便如此,在孵化器近一年的狂飙突进之后,从其特点来归类,被业内人士分为几种类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最简单的分法,目前孵化器大概可以分为中介型、服务型以及投资型。

“中介型主要是一些创业咖啡馆之类,给投资人和创业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而服务型提供包括办公场地、投资对接、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投资型的就是提供场地和配套服务,主要服务所投资企业,部分也服务其他企业。”上述人士表示。

尽管各种与创业相关的资源、要素在每一个不同的孵化器中被翻来覆去地结合与重组,看起来无比高大上,但据业内人士坦露心声,目前,做孵化器真的不赚钱。

政府主导的孵化器,靠着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及引导基金的扶持,来达到促进就业、科技进步以及提升区域经济活力等目的,并不追求盈利。但市场主导的孵化器不是如此,它们都有哪些来钱之道?

拿创富工厂为例,纪宇告诉记者,他们目前的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费、增值服务佣金以及承担政府职能外包的报酬。

而金源孵化器也是如此,为孵化企业提供的投融资、工商、财税、人力资源、培训、洽谈、对接等一系列服务也都是收费的。不仅如此,其为企业申请的人社部门的一般最高额度200万元的贴息贷款(项目实在优秀,额度可上调至400万元),贴息部分也可按照比例提取佣金。

即便如此,孵化器的现有收入同成本支出相比,一般情况下还难以持平。

就拿在国内大名鼎鼎的“创新工场”来讲,2013年、2014年、2015年1~7月,其主营业务创业服务收入分别为595万元、1563万元和1342万元。业界大佬级别赚钱尚且如此之难,更别提小型机构了。

但这绝非孵化器唯一的盈利途径。“其实,孵化器主要的盈利还在于股权投资增值带来的长远收益。”业内人士表示。

这也是不同“代际”孵化器最为显著的区分标志。按照区分,孵化器1.0,收入主要靠出租工位的房租;孵化器2.0,收入为房租+服务费;而孵化器3.0,则是靠服务费+股权投资的收益。

张慧敏表示,基础性收费与增值服务的佣金涵盖不了孵化器的成本,主要的途径就是投资包装项目,然后往市场上推,“一般我们会在种子期投,基本是在A轮退出”。

E

政策红利是孵化器的强大推动力

政策的红利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往往是其迅速崛起的强大推动力,孵化器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目前众多孵化器的运营现状来讲,现有收入难以完全覆盖成本,而股权投资的收益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变现,所以这就要求孵化器想要生存下去,既要静下心,也得扛得住。

而一系列政府补贴,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孵化器“解渴”。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家孵化器的负责人在谈及政府补贴时,并不像其他一些行业的从业者那样遮遮掩掩,似乎更加坦然。“其实做孵化器本身也是在创业,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与政策支持。”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就在2015年12月,包括河南留学创投创业中心、河南省芯互联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新型专业孵化器、黄河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在内的14家平台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而创富工厂、慧谷咖啡、UFO众创空间、京莎鞋业电商产业园4家孵化器也同样在2015年末被授予郑州新型创业孵化平台。

除了对成绩的褒奖以外,真金白银的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

就在近日,河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设立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

据记者了解,意见提出,对各类投资主体利用闲置楼宇和厂房构建众创空间的,按其改造费用50%比例(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补贴。此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众创空间提供的宽带网络、公共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购置费用,按照50%比例给予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河南省财政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补;对新认定的省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对已认定的省级及以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经年度考核合格,按照其上年度服务数量、效果等量化考核结果,每年给予一定的运行成本补贴。

其实,从去年全国两会提出“双创”以来,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市、各地级市,一系列政策出台,孵化器可谓如沐春风。

对此,张慧敏告诉记者,目前河南省相对于其他省份,在孵化器以及双创的政策支持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她举例说,之前郑州市有相关政策,只要省外的投资机构以及所投资项目到郑州落户,所投资金的5%和15%将分别奖励给机构和项目。

“这就容易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将目光聚焦到郑州。”上述人士表示。

在张慧敏看来:“2015年虽然许多政策出台,但有一些还未落到实处,今年这些政策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与细化。”

F

主动求变孵化器战略重新校准

对于有人提到的如今孵化器比靠谱的创业者和优质的项目还要多,以至于大家都在争抢,纪宇并不认同。在她看来,评价一个孵化器优秀与否,并不在于其“抢夺”了多少项目入驻,而是要服务好所孵化的项目,要在完善自身的服务与资源的配置上下功夫。“钱在哪,服务在哪,创业者就会在哪,根本不用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纪宇表示。

数据似乎很能说明问题。不久前,北京市科委针对北京众创空间的一项调查显示,众创空间在提供培训、投融资、法务、财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强,但仅有44.4%提供市场营销服务、39.7%提供供应链服务、20.6%提供科研条件。对创业者来说,20.4%的创业企业和团队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辅导,15.6%的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14.4%的产品定位难,12.6%的团队组建不合理。从侧面反映出众创空间在产品和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说起加固自身,其实大家都没闲着。创富工厂正在忙着参与一个大项目,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外地基金的分支机构落户河南。而金源孵化器则刚刚与郑州银行小微支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担保,为孵化企业争取信贷支持。

“其实刚开始做孵化器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路径,大家都是靠模仿,以致同质化严重,经过一年多时间,每个孵化器都有自己的特色了,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

而眼下,投资功能的价值发现以及相对成熟的模式初显,使得孵化器已悄然迈入3.0时代。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个行业依然呈现各种版本“混搭”的局面,即便是单纯的二房东,也依然存在。

但当喧嚣渐退之后,孵化器已经进入行业调整期,下一步,洗牌似乎在所难免。这其实是每一个行业发展中都要经历的过程,只不过孵化器从萌动到野蛮生长再到调整的周期实在是太短了。

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自身战略,恐怕对于不少孵化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方向性选择。而从目前来看,联盟似乎是一种方向。

去年12月29日由共青团河南省委创业服务中心等为发起单位,联合国内多家知名孵化机构、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各方联合构建,“河南众创联盟”正式启动。

“其实孵化器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无论是省里的联盟还是各市的联盟或是行业的联盟,都将促进各个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业内人士表示。

对此,张慧敏认为,由于孵化器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合作其实是共同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你投资的企业,我也可以跟投,政策的支持都是大家共享,不存在排他性,所以没有竞争关系。”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合作是一方面,走出去、沉下去也是一种尝试。对于金源孵化器而言,去年6月,其已经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与开封的众创空间进行合作,而今年1月份,这一模式又被复制到了南阳。

相比于此,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步子迈得更大,其正在着力与北京、广州乃至美国的平台实现联动。其运营总监谢绒欣介绍,目前他们在北京也建立了孵化器,并且在广州也有相应机构,能够实现项目、投资等要素的三地联动。他们还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建立了一个大型的SHOPPINGMALL,利用跨境电商将省内、国内的特色产品出口海外。

“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引进一些人才和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可以为孵化企业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上述人士介绍。

由此不难看出,2016年,孵化器真的在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