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信息服务与地震波赛跑

地震信息服务与地震波赛跑

互联网提升预警信息的发布速度、大数据拼图能够助力精准救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在地震信息发布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地震信息服务逐渐转向既满足公众的需求,又能推进地震信息服务产业常态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震信息服务一直在与地震波赛跑。通过互联网预警、大数据拼图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地震信息服务逐渐转向既满足公众了解地震信息的需求,又能够推进地震信息服务产业的常态化。

互联网提升预警速度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移动资讯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地震台网将致力于缩短地震发生后紧急信息的产出时间,并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将预警信息高效、精准地推送至受地震影响区域用户的手机上,为用户赢得黄金避险时间。目前,整个过程可在60秒左右完成,未来还有望继续缩短。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地震部门一直在寻求与新兴互联网技术合作的机会。因为要想将地震信息迅速告知公众,最缺少的就是中间的传递环节。“互联网可以结合地震部门重要信息发布的需求和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知道震情灾情的需求,实现应急信息的实时推送。”潘怀文说。2013年4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对外提供自动地震速报服务,并积极通过地震速报APP、微博、微信、网站等对外同步发布地震信息。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新媒体负责人侯建民表示,地震研究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与互联网结合能不能给地震减灾工作带来一些变化,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如何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细致专业的地震信息服务等,地震部门正不断尝试和改进。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已发布的地震速报APP上,搭载大数据的运用,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实时地震信息,还能通过某一破坏性地震,让用户了解到地震发生前后的人员分布情况;在台网中心自主建设的网站上,也已经充分利用云计算,应对地震突发时海量用户对网站的访问;此外,地震台网中心开设官方微博账号,实现自动发布地震消息,还拓展出给当地粉丝发私信、推送地震实时消息等多元功能。这些都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积极尝试。

大数据助力精准救援

互联网助力地震信息推送“跑”得更快,脱胎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同样能够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序开展,地震大数据的获得和运用更激发公众的参与和协作。

侯建民介绍,地震大数据主要在震感分布、救灾现场实时反馈和地震热力图这三个方面尝试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地震大数据里面最为核心的是人,我们在整理大数据时,重点关注的是人的情况,受灾群众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受灾、当地震感有多强、灾区现场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搜集地震大数据时的着重点。”侯建民说。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大多救援物资和救援力量都第一时间向汶川聚集,但事实上北川的受灾情况更为严重。如果能结合地震大数据对震感分布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就能够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使地震救援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大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到达现场仍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现场的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具体情况实时反馈,便于相关部门收集后科学调配救援力量。

此外,依据大数据形成的地震热力图,还能够清楚了解到受灾人群的位置,以及震中周边的人员数量、密集程度等,通过实时数据支持可以对地震直接影响人口、间接影响人口作出初步判断评估,方便抗震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延伸。

侯建民表示,相比传统的户籍人口统计,基于在线人口实时绘制的地震热力图将会是今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数据,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真实分布,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地震应急能力。

除了地震大数据,移动资讯平台一方面根据用户的点击、收藏和分享,包括在一条资讯上阅读的时间等记录,搭载数据统计系统的处理,整合成极具信息含量的大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授权系统获取其地理位置,从而促使系统推送与用户息息相关的本地信息等,再次运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荐。

综合信息服务有前景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与上下运动的纵波相比,水平运动的横波才是造成损坏和伤亡的“元凶”,而地震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千米至4.0千米/秒,和地震纵波5.5千米至7.0千米/秒的传播速度相比要慢一些。

地震预警就是通过密集监测地震纵波的信号,并充分利用纵波与横波速度间的时间差,在破坏性较大的横波到达设防区域之前,向地震周边民众及时发出提醒,如果用户可以尽早收到被推送的地震信息,就有机会完成紧急避险,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造成的损失。

研究表明,地震发生时,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伤亡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人员伤亡则可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达到60秒,人员伤亡则可减少95%。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山有表示,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周边附属物的倾覆掉落等,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当用户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能够预留出几十秒的时间,及时逃生或做好避震措施等,就能大大减少损失,这对企业和公共场所来说,都是广泛适用的。

地震预警、防灾减灾,借助移动互联网窗口和对大数据的采集利用,是在现代技术接轨权威、透明信息模式下,为公共服务带来的一种全新可能,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服务的传达力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权益。例如,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后,谷歌、脸书都相继为受害地区的群众推出寻人服务,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逐渐面向社会公众,形成了以地震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支撑的多元化、多层次信息服务平台。

潘怀文透露,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将启用“地震速报机器人”来生产地震速报新闻,除了基本的地震速报参数和震中地图外,由机器人自动编写的地震速报新闻稿还可囊括离震中最近的县级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等信息,甚至包含该区域的历史地震信息,极大地丰富现有的地震速报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