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上海未来五年“科研分数线”

划定上海未来五年“科研分数线”

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首次划定未来五年的“科研分数线”。近日,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第一次将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作为核心指标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

翻开未来五年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最夺人眼球的是,《规划》用一串串扎实的数字勾勒出一台动力强劲的原创“发动机”——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5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全市通过《符合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要求的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达到1300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新设立企业数占比达到20%左右,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比达56%……

近年来,上海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逐年递增,2014年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为7.1%。公开提出基础科研“达标线”,意味着上海市政府将坚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褚君浩看来,将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作为核心指标提出,表明了上海在增强科技原创力方面的坚定决心。

而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同样是个响当当的硬指标。申请量越多,就有越多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本土产品撬开国际市场。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指出,PCT国际专利是上海的一块短板,2015年,本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060件,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申请量是3898件,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量是2155件,分列全球企业排行榜第一、第三名。未来五年,上海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要达到1300件,总部在上海的企业中,就必须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国际化企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