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教学体系

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教学体系

“云检测”代替了传统的手机电脑维修店,A轮融资3000万元;“运策网”为公路整车货运提供O2O即时交易,今年获得1.5亿元融资……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多个创业项目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在上月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中,两所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自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铺就梦想跑道,创业大环境逐年优化。但另一方面现实很残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3%左右。对比之下,南大与南理工有这么多含金量高的项目涌现,当非偶然,其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是敢想、敢干、敢于打破常规;他们的弱点也很明显:资历浅、社会经验少、急于求成、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及校方给予政策、资金、场地等扶持固然重要,更要紧的是通过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并一直延伸到支持创业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刚性计划模式上,即围绕专业开设一些短期的创业指导,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对此有教育专家指出:创业教育不是临阵磨枪,而是要融入整个教学体系。

德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从职业中专、职业高等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都被纳入正规教学范畴。职业中专和职业高等学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进行生存性创业教育;而综合性大学则结合所学专业,培养创新理念、进行商业模式运作。现在,南大和南理工两所大学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创业教育与教学体系的深度结合。如南理工的创新创业课程,从必修到选修,从线下到线上,累计有103门;再加上创业教育学院、各种模拟教学活动、科研训练项目,构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业者,才是拥有一定内功的实干家,而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创业爱好者”。

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教学体系,在注重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运作能力的同时,也要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培训不同,虽然都是解决就业问题,但创业教育的本质没那么现实和功利。于个体而言,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人生选择;对于社会,则是推动技术进步和输送创业新鲜血液。从这个角度看,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构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应当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的日常工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