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放管服”改革 启动“点球式”攻关

深耕“放管服”改革 启动“点球式”攻关

产量、应用量均列世界第一,但囿于应用过程中精确性、稳定性不足,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难以跻身被国外品牌垄断的高端市场。

近日,由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导,浙江双环传动、亿恒科技等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参与的省重点研发计划择优委托项目“基于在役精度智能诊断校准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经浙江省科技厅获批立项。

“为加快构建‘需求牵引、简便高效、协同联动’的科研服务机制,我们常年向企业和高校院所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按照急用先行、多方协同的原则,采取‘点球式’的择优委托方式快速组织实施。”浙江省科技厅规划处处长姚礼敏介绍,“点球式”委托方式可更精准地对接关键技术的供求双方,帮助企业加快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根据“稳企业防风险”的部署,2020年浙江省科技厅已优先布局实施了63项择优委托项目。

2019年以来,浙江围绕“放管服”做文章,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提升科研绩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构建“更有活力、更高效率、更加规范”的科研管理体制。

权限能放则放,赋予更大自主权

2019年7月,之江实验室首个大科学装置——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完成项目签约,项目团队正式领命突击。

据了解,对于这一大体量科研项目,此前从项目筹划、专家论证到审批实施上,之江实验室开展“专事专办”,将传统科研机构约耗时半年的流程时间缩至三周。

“从成立之初,实验室就在科技管理职权、科研自主权下放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之江实验室科研发展部副部长陈光告诉记者,在项目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就技术路线的变更选择,在项目例会纪要上进行备案说明即可,无需专门的审批流程。

“浙江省正积极探索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努力实现3个完全自主,即项目负责人可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建研究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中的直接费用。”姚礼敏说。

为让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腾出精力、潜心搞研究,浙江省深入开展简化科研经费报销管理专项行动,同时优化项目过程管理、注重关键节点的“里程碑”式管理,对实施期3年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开展中期检查,切实减少不必要的各类评估、检查、审计活动,切实减少对科研人员的干扰。

绩效作指挥棒,把资源分配到刀刃上

如何让有限的科研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农科院曾基于广泛调研,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先于浙江省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试行办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同时,提高了科研人员待遇。

从成果产出后的绩效鼓励追溯研发管理全过程,浙江完善“以成果看成败、以实绩论英雄”的科研管理模式,重点考评项目成果转移转化、应用推广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将深入推行以“信用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等平台载体实施信用制管理——符合相关条件的在签约创建后,须践诺到位、绩效明显,才能获得经费补助;反之,若达不到创建目标,将遭到摘牌处理。

2020年,浙江重点研发项目中81%的立项项目和经费将聚焦在“互联网+”和生命健康等重点创新领域,聚焦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

把资源精准分配到刀刃上,离不开智能化服务的支撑,浙江省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科技大脑”建设,已实现项目申报事项精简1/3(一表多用、一表多能)、评审时间压缩1/3以及项目无纸化申报率100%、项目申报最多跑一次率100%。

如今,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评审办法也有很大革新,现有的专家网评和会议评审并行推进、分数加总的评审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往网评“一票否决”和“唯专家”的问题,评审时间也从120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