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仓库变身创意孵化器

旧仓库变身创意孵化器

3月22日下午,成都436文化创意机构总经理杨芳接到电话:成都一家酒吧申请入驻436文化创意机构。“酒吧不符合园区文化创意定位,对整体风貌有所破坏。”杨芳婉拒了对方。

在杨芳看来,眼下正是文化创意项目发展的好时机。自2007年成都君印厂将闲置厂房改造成文创产业聚集园区开始,像436文化创意机构这种改造旧仓库、旧工厂的案例在成都越来越丰富,想法也越来越有创意。

旧仓库变身创意机构

雕塑、绘画、3D打印、工业设计……一走进成都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云天商厦背后的3层小楼,一群年轻人正在埋头创作和设计,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与创意空间配套的,还有公共会议室、阅览室、露天庭院、咖啡厅等,加上锈迹斑斑的铁质门框,走廊和天花板随处可见的混凝土,未经加工的红砖墙,现代的事物在老旧的空间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艺术范儿。

这就是436文化创意机构,但很难想象,这里一年前还只是一座旧仓库。

如何“变废为宝”?学艺术出身的杨芳,一直希望能将艺术与商业相结合。而多年来的文化产业和高校房地产从业经历,让她了解到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就业难度,也让她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艺术圈专家人脉。“一直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将专家资源和学生资源利用起来,做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想法,杨芳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但她不喜欢文创机构进写字楼,“因为艺术家不能封闭地搞创作,艺术家的产品创作出来后,希望能有市民去参观购买。”因此,她更青睐于老旧建筑,将其改造成富有现代艺术感的创意空间、创意工作室。

于是杨芳跑了好几个地方,终于选中了这个旧仓库。

和“436”相似,位于成都东三环东洪路的321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也是厂房。2014年底,长江紫东企业开始规划,将132亩的原工厂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包括,30个独栋文创类工作室、创业咖啡、3层楼的创客办公空间、2000平方米的艺术中心等多个业态,入驻的公司装修时保留原有的工业风格。

文化创意项目的孵化器

一口气投入几百万用于改造提升,如果打了“水漂”,该怎么办?但杨芳还是有底气,成都人口较多,对创意文化等感兴趣的人也多。

目前,已有工业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艺术与科技等15家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团队和数十名创业者入驻。

“‘436’与文创队伍并不是简单的房东与租客的关系,我们还会对进驻的团队提供很多支持。”杨芳介绍,“436”会免费提供专业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帮助创业者打造产品,以求与市场接轨。同时,还会为文化初创项目引进企业订单,提供融资,还承诺半年的免租期等。“简言之就是做文化创意项目的孵化器。”

周亚蓬是最早入驻“436”的设计师。学工业设计出身的他想做一个大家都能买但又有品质的杂货品牌“晓器”。但是,一个不知名的小设计师做的东西,难以获得市场订单和打开销路。当周亚蓬入驻“436”后,机构就帮助他联系订单,对接资本进入。去年12月底,在“436”举办的金牛区首届大学生创意市集上,“相逢”系列茶壶销售额突破5000元。

杨芳告诉记者,“436”的赢利模式,就是通过扶持这些有潜力的文化创意项目成长,从中分享回报。

据记者了解,除了起步不久的“436”,一些发展得较早的类似园区,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像红星路35号就以工业设计、动漫娱乐、广告设计等创意设计行业为特色业态,打响了“设计”的牌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