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做孵化器时,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当我们做孵化器时,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随着“双创”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无论是在北上广还是三四线城市,众创空间、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初具规模,大有欣欣向荣的燎原之势。

而且,通过笔者最近走访江浙沪多家众创空间,也欣喜的看到他们的思路已经从原来的“开场子、收地租”的房东思维转变成投资人思维了。一种为创业公司提供种子资金、创业服务和关系网络的模式开始成为众创空间或者孵化器的主流运作思路。

先跟大家掰一掰孵化器的背后是什么?

各种孵化器建立的初衷大多是伯乐情怀:你有创业需要,而我可以帮你。但从商业的角度,背后的逻辑应该是:我办孵化器,能带给我什么。

1.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环境。我们能看到很多政府扶持的孵化器或者孵化基地,尤其是比较发达或者原本就大力招商引资的城市。一方面,孵化器可以很好的引进投资。另一方面,追随“万众创业”口号,一个地方没有几个政府支持的孵化器都不好意思做政府报告了。

2.提升公司或品牌形象。我们能看到很多大佬公司或者某些科技公司附带做一个孵化器。为什么?每个公司都需要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品牌塑造形象。一方面,孵化器作为一种潮流很符合前沿的科技公司的口味:不做可就OUT了。另一方面,孵化器的属性很侠义,“做孵化器是因为好心,是帮你”。

3.转型的同时快速获得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各种产品、人脉、人才等任何“缺少又迫切需要的”。关于产品,尤其是好的产品是大公司急需要的。大公司常常有一个尴尬:时代在进步,为了不被淘汰转型改革就成了必须。但由于自身太过庞大,转型改革太过困难。所以他们有了三种手段:分拆出小公司、收购或者投资比较成熟的公司、孵化初创团队。其中孵化初创团队是容易实现也是“最便宜”的。关于人脉和人才、供应链等资源,由于孵化器本身的孵化属性,使得它成为整个创投圈交流、对接的平台:在这里,初创团队、投资人、媒体人、各种厂商被链接起来。所以咖啡馆、奶茶馆成为孵化器的存在。

4.更便捷的获得项目的早期投资权。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投资人专门投资搞个孵化器,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孵化器里找到一些靠谱的项目,然后凭借潜在的“优先投资权”去投资一些比较好的项目,省得满世界的出去找项目或者参加各种大赛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早已进入到了全民创业时代,而对初创企业来说,众创空间或者孵化器可不只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廉价的办公场地,或者是让一群创业小伙伴在一起抱团取暖,它的真实功能应该是——为企业诊断问题;为企业规划财务;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资本道路;为企业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并进行专业的路演和财务顾问活动。

选择众创空间或者孵化器如此重要,因此创业者在选择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可不仅仅是价低人好离家近那么简单呢。

那么再来说说孵化器的价值何在呢?

孵化器对于创业团队的价值,首先应该从一个创业团队自身的需求出发,作为初创的创业项目,其需要的核心要素是资源,各种能够促成其快速成长的资源,这种资源突出表现在:

1.是否有投资基金:

一个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有两种,第一种是商业地产出租的租金收入,另外一种就是创投生态圈的最终受益方,通常是资本投资收益的转移支付,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的,第二种方式需要二次转移支付,因此,如果一个孵化器,没有所谓的投资功能,或者没有引导资金,则意味着其盈利模式只能是所谓的收租金,则意味着其商业地产的属性,单一办公空间的出租属性更重,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孵化器差异较大。

因此,有引导基金,资本方作为孵化器最终成本的买单者,无论通过怎样的补贴方式,是承包,还是一次性租金代为支付,或者是项目中介服务方式回馈,都意味着其核心诉求在于推动整个孵化器的正常生态化运作,是较为健康的运作模式。

2.是否有创业辅导:

创业维艰,整个发展的路途上需要更多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辅导,除了投资人方面的投后辅导外,还必须有业务层面的具体指导和服务,因此孵化器提供相应的创业辅导,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就成为一种必须。

这种创业服务,以及背后的创业导师,不是越高大上越好,比如一个孵化器声称自己的创业导师是雷军,是周鸿祎,是柳传志,也只能听听而已,因为任何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应该清楚,这些人在集中场合进行一个站台,发出一些励志的话语还可以,真正能够陪伴创业团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仅仅从时间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考察一个孵化器创业辅导不能够看其挂名的导师队伍,无论数量有多少,无论规格有多高,都无法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服务中,无法陪伴身边的导师,都是浮云,然并卵。

因此诸如投资人,具有独立观察和思维的自媒体人以及创业中的创业者作为导师的价值或许更高,领先普通创业者一步,或者直接和创业者打交道的投资人等群体,才是对创业者更加有价值的导师人选。

3.是否有连接机会:

孵化器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同时接纳更多的创业团队的同时办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每个创业项目各自一个独立办公空间,与外界相对绝缘的状态,这种多个团队在一个空间中的共同相处,就有机会创造出更多的项目之间,以及项目和外界之间的更多的连接机会,诸如孵化器内创业项目的互补性,相互之间的业务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同一个领域上下游服务机会的增多。

这也是具有一个集中化的,开放式办公环境的孵化器的最大价值,能够让更多团队和资源在一个时空环境下集中,从而为跨界的合作和边缘的打破,更多连接机会的出现创造条件,这也是考量孵化器价值的重要指标。

比如,要选择与投资人的面对面,不再需要上门拜访的方式,也许坐在卡位上,有一天薛蛮子就可能从你眼前走过,如果需要争取政府的补贴政策,也许科技厅的直接主管领导一天也在你眼前出现,抓住这样的连接资源的机会,或许能够助你的创业项目一飞冲天。

这或许也是孵化器的最大价值,同一个时空场景下,更多资源聚集后形成的更多横向和纵向的连接机会,孕育更大商业价值的连接机会与可能。

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还有很多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是响应政策匆忙上阵,有的只是因为原本就有一两层没卖掉的写字楼,于是摇身一变也跟潮流接上了轨。等到大兴土木装修一新,却发现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原有的运营思路根本行不动,针对这些问题同时结合孵化器的运营现状和企业的期望,探索几个突破的方向:

1. 孵化器机构化。许多孵化器更多是物理状态,而没有从法人实体的角度去企业化运营。孵化器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定位、目标和愿景,有明确细分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健全的制度和考核机制。尤其是其核心的投资-孵化流程的标准化:项目筛选、入驻、资源对接、投资、投后管理、退出毕业、离巢反哺等,还要有一套细化的操作标准并手册化。专业的操作,即可提高孵化成功率,又可有效降低风险,也会成为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的专业品牌。

2. 孵化器基金化。孵化器的基金化,可以与当地的大型企业集团联手合作,一方面借用大型集团的产业资源来配套入驻企业,另一个可以发起领投基金。将符合入驻标准的企业,按照入驻-孵化-投资-投后管理-退出-离巢反哺等流程,助推企业成长和成熟。同时还可以拓展后续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利用股权众筹等模式,在领投方的引领下汇聚更多的投资人资源,积极对接资本平台,银企合作,引进区域股权交易所、新三板等,实现“退出一批、孵化一批、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

3. 孵化器组织结构和专业团队的打造。结合投资孵化流程和入驻企业的需求来架设组织结构,同时吸纳更多懂股权融资、媒体推广、后勤(法律、财务、人事)的特种兵进来,在创投对接、产品/股权众筹、媒体/自媒体推广、法律、财务、人事等方面给企业以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和推动,而这些增值服务也可转化为企业的股权,孵化器可以从长期来分享企业股权的价值增长。同时,这种模式也会像吸铁石一样将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吸引过来、栖息成长。

4. 孵化器创友圈层或社群的建立。形成长期、私密、共享的朋友圈资源,汇聚更多的人脉资源、产业资源,同时气质相同的企业也会打上深厚的价值标签,如国内的联想系、复星系、红杉系。除了现有入驻企业的互动整合,由于离巢企业对孵化器感情深厚,会反哺相应的产业资源,而如此现身说法也会给入驻企业带来更直接的收益,这种老带新的互帮互助、扶持共进的薪火传承随着时间的沉淀会逐步内化为孵化器的文化,通过社群的力量形成凝聚力、产生归属感、增加粘性,如此一来代际传承,孵化器就有了自己的魂和持续发展的根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