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章委员多年调研紧扣科研成果转化“痛点”

罗永章委员多年调研紧扣科研成果转化“痛点”

还没到驻地,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就被多家媒体包围。“今年这架势比去年还忙呢!”罗永章不禁感慨。

不过忙归忙,罗永章依然很开心。今年,他一共带来了《关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建议》等4份提案,都与科技成果的应用相关。

“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我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吸纳了。”罗永章难掩内心喜悦。新法中,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由原来的最高20%提高到了现在的50%,转化研究也被纳入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中。这一切都是从罗永章和许多科研人员的“痛点”中总结出来的。

1999年留美回国后,罗永章创办了一家生物技术企业从事新药研发,两年后开始到清华大学任教。“不管是在企业还是在高校,作为早期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亲身实践着原始发现、技术研发、工艺放大、产业化建设、临床研究以及市场准入等转化医学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罗永章经历的越多,面临的问题也越多。

在调研中他发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他广泛调研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相关制度,发现奖励发明人的比例很高,有些甚至100%奖励给发明人。而新法出台前,我国规定“成果转化收益20%可以用来奖励发明人”,这远远不足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此,他提出了“给予发明人大于成果收益三分之二奖励额度”的建议。

参与修法进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副主任刘左军,在一线的调研印证了罗永章的观点。在华中科技大学调研时,半天座谈会,8所高校参加。一些单位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以后,虽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但部分法规和政策导致收益奖励无法兑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1996年颁布实施已经将近20年了,对完成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奖励比例仍没有执行到位。”刘左军坦言,这成为此次修法的重点之一。

2015年10月1日,新法正式颁布实施,奖励比例由20%提高到50%,对符合规定的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取一定的奖励和报酬,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面对履职成效,罗永章并不打算停下脚步。他把目光瞄向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希望推动国家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着力点放在“人”上,通过政策法规切实解决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配套服务不充分,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